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先国专利>正文

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及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6788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20:53
本技术属于继电器触点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及继电器,包括:绝缘活动板、上动触点、下动触点、衔铁板、下静触点、上静触点、电磁铁组件和支撑弹簧管,继电器触点结构安装于外壳内,通过设置绝缘活动板、上动触点、下动触点、衔铁板、下静触点、上静触点、电磁铁组件和支撑弹簧管的共同配合下,增大了上动触点和上静触点与下动触点和下静触点的接触的压力,且上动触点和上静触点与下动触点和下静触点分别设置有两个,保证动、静触点间电接触良好,有效的减少或消除了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间隙的概率,防止发烧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剧烈燃弧而让继电器失效的问题,延长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触点结构,具体为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及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其中,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3、当电流的电路出现超过额定电流现象时,此时电流通过静触头时,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而电动斥力易造成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斥开概率,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时)出现间隙的概率较大,进而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剧烈燃弧,使继电器失效,影响使用寿命。

4、所以,如何设计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及继电器,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p>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及继电器,以解决上所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时易出现间隙的问题。

2、为实现上所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包括:

4、导向柱;

5、绝缘活动板,其以能够滑动地设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绝缘活动板设置有两块第一连接板和两块第二连接板;

6、两个上动触点,两个所述上动触点分别安装在两块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

7、两个下动触点,两个所述下动触点分别安装在两块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

8、衔铁板,其安装于两块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

9、两个下静触点,两个所述下静触点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下动触点的下方;

10、两个上静触点,两个所述上静触点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上动触点的上方;

11、电磁铁组件,其位于所述衔铁板的下方;及

12、支撑弹簧管,其用于弹性支撑所述绝缘活动板,当所述电磁铁组件吸附所述衔铁板时,两个所述下动触点与两个所述下静触点相贴合;当所述电磁铁组件未吸附所述衔铁板时,所述支撑弹簧管驱动两个所述上动触点与两个所述上静触点贴合。

13、优选的,上述的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多组所述电磁铁组件包括:

14、多根铁芯,多根所述铁芯并排设置,多根所述铁芯位于所述衔铁板的下方;

15、多组线圈,多组线圈分别缠绕于多根所述铁芯上。

16、优选的,所述支撑弹簧管下端设置有支撑底板,所述导向柱以此贯穿所述绝缘活动板、所述支撑弹簧管和所述支撑底板。

17、为实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设置在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外的外壳,所述外壳的上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顶盖,所述外壳下方设置有引脚组件。

18、优选的,上述的继电器,上动触点引脚,其通过导线与两个所述上动触点相连;

19、下动触点引脚,其通过导线与两个所述下动触点相连;

20、下静触点引脚,其通过导线与两个所述上静触点相连;

21、下静触点引脚,其通过导线与两个所述下静触点相连;

22、线圈引脚,其通过导线与所述线圈相连。

23、优选的,上述的继电器,所述外壳内开设有活动空腔,所述导向柱通过安装螺纹柱安装于所述活动空腔内。

24、优选的,上述的继电器,所述绝缘活动板与所述活动空腔对应,所述绝缘活动板能够在所述活动空腔内活动。

25、优选的,上述的继电器,所述活动空腔上方设置有安装槽,所述上静触点通过螺丝钉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7、1.该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通过设置绝缘活动板、上动触点、下动触点、衔铁板、下静触点、上静触点、电磁铁组件和支撑弹簧管的共同配合,增大了上动触点和上静触点与下动触点和下静触点的接触压力,且上动触点和上静触点与下动触点和下静触点分别设置有两个,保证动、静触点间电接触良好,有效的减少或消除了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间隙的概率,防止发烧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出现剧烈燃弧而让继电器失效的问题,延长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28、2.该继电器,通过设置带活动空腔的外壳、可拆卸的顶盖和引脚组件,使得继电器可对绝缘活动板的移动进行导向,且让继电器可进行拆卸,使得动触点移动稳定,且保持接触后的稳定,而且,在继电器出现故障时,便于工作人员将继电器拆开进行检修或更换内部元件,有效的提高了继电器使用的实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电磁铁组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弹簧管(11)下端设置有支撑底板(20),所述导向柱(10)以此贯穿所述绝缘活动板(1)、所述支撑弹簧管(11)和所述支撑底板(20)。

4.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外的外壳(16),所述外壳(16)的上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顶盖(17),所述外壳(16)下方设置有引脚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组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6)内开设有活动空腔(18),所述导向柱(10)通过安装螺纹柱(19)安装于所述活动空腔(18)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活动板(1)与所述活动空腔(18)对应,所述绝缘活动板(1)能够在所述活动空腔(18)内活动。</p>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空腔(18)上方设置有安装槽,所述上静触点(5)通过螺丝钉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电磁铁组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弹簧管(11)下端设置有支撑底板(20),所述导向柱(10)以此贯穿所述绝缘活动板(1)、所述支撑弹簧管(11)和所述支撑底板(20)。

4.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继电器触点接触结构外的外壳(16),所述外壳(16)的上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顶盖(17),所述外壳(16)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先国黄信豪张合厂
申请(专利权)人:赵先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