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6183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支架、电芯组、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电芯组以及加热模块均收容于支架内部,加热模块设置于电芯组的侧表面;散热模块连接于支架,并且,散热模块的一端连接至支架内部;散热模块包括液冷单元、循环单元以及散热单元,液冷单元设置于电芯组的侧表面,循环单元的一端连接液冷单元,循环单元的另一端连接散热单元,散热单元设置于支架的外部;电池模组还包括隔热单元,隔热单元设置于液冷单元与加热模块之间,从而避免加热单元与液冷单元之间发生直接的热交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通过设置隔热单元对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进行隔绝,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加热模块与散热模块之间的热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模组,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电池模组(battery module)是由多个电池单体组装而成的模块化单元,通常用于构建更大容量的电池组(battery pack),目的是将单个电池单元组合成一个更大容量的电池系统,以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这些模组可以用于多种应用,包括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工业用途以及可再生能源集成。电池模组包括一组电池单体,通常是相同型号和规格的电池单元,它们被组合在一个结构中,通常使用支架、电气连接器和冷却系统等组件来保持电池单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2、现有的电池模组通过设置加热模块以及冷却模块来对电池模组的工作温度进行控制,然而,为了快速有效地控制温度,电池模组加热模块与冷却模块均与电池单元进行接触,这导致了加热模块与冷却模块之间能够发生热传递,从而造成加热模块所提供的热量可能通过冷却模块散失到外界,进而造成电池升温慢、能耗上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电池模组升温慢、能耗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2、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支架、电芯组、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电芯组以及加热模块均收容于支架内部,加热模块设置于电芯组的侧表面;散热模块连接于支架,并且,散热模块的一端连接至支架内部。

3、散热模块包括液冷单元、循环单元以及散热单元,液冷单元设置于电芯组的侧表面,循环单元的一端连接液冷单元,循环单元的另一端连接散热单元,散热单元设置于支架的外部。

4、电池模组还包括隔热单元,隔热单元设置于液冷单元与加热模块之间,从而避免加热单元与液冷单元之间发生直接的热交换。

5、电芯组包括若干电芯,若干电芯两两间相互平行并间隔预设距离设置于支架内部,每一电芯的两端分别对应朝向支架的两侧表面设置。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对应扣合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腔体;电芯组、加热模块以及液冷单元均收容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内部。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电芯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支架内,每一电芯的另一端收容于第二支架内,从而使得第一支架配合第二支架将若干电芯稳定夹持于支架内部,以此保证电芯组的安装稳定性。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液冷单元包括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第一液冷板设置于第一支架内部,并且,第一液冷板配合连接若干电芯收容于第一支架内的一端;第二液冷板设置于第二支架内部,并且,第二液冷板配合连接若干电芯收容于第二支架内的一端。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分别连接循环单元。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液冷板设置有若干第一配合孔,若干第一配合孔设置于第一液冷板的侧表面,并且,每一第一配合孔由第一液冷板的一侧表面贯穿至另一侧表面;若干第一配合孔分别与若干电芯一一对应配合,当每一电芯配合至对应的第一配合孔时,电芯的侧表面与对应第一配合孔的内壁配合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液冷板设置有若干第二配合孔,若干第二配合孔设置于第二液冷板的侧表面,并且,每一第二配合孔由第二液冷板的一侧表面贯穿至另一侧表面;若干第二配合孔分别与若干电芯一一对应配合,当每一电芯配合至对应的第二配合孔时,电芯的侧表面与对应第二配合孔的内壁配合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加热模块采用加热膜,加热膜包覆于若干电芯的侧表面,并且,加热膜设置于第一液冷板与第二液冷板之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隔热单元包括第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第一隔热层对应设置于第一液冷板朝向加热膜的一侧表面;第二隔热层设置于第二液冷板朝向加热膜的一侧表面。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隔热层对应若干第一配合孔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若干第一通孔分别由第一隔热层的一侧表面贯穿至另一侧表面;每一电芯的一端依序贯穿对应的第一通孔以及对应的第一配合孔。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隔热层对应若干第二配合孔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若干第二通孔分别由第二隔热层的一侧表面贯穿至另一侧表面;每一电芯的一端依序贯穿对应的第二通孔以及第二配合孔。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液冷板还设置有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设置于第一液冷板的一端;第一进水口连通至第一液冷板内部的冷却液流道的输入端;第一出水口设置于第一液冷板的另一端;第一出水口连通至第一液冷板内部冷却液流道的输出端。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出水口连接循环单元的输入端,循环单元的侧表面连接散热单元,循环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进水口,从而形成冷却液的循环回路。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液冷板还设置有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设置于第二液冷板的一端;第二进水口连通至第二液冷板内部的冷却液流道的输入端;第二出水口设置于第二液冷板的另一端;第二出水口连通至第二液冷板内部冷却液流道的输出端。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出水口连接循环单元的输入端,循环单元的侧表面连接散热单元,循环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进水口,从而形成冷却液的循环回路。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循环单元包括循环管道、电动水泵、分水器以及集水器,循环管道贯穿散热单元,也即,循环管道的侧表面连接散热单元;电动水泵的输入端管道连接循环管道的输出端;分水器进水端管道连接于电动水泵的输出端,分水器的出水端分别管道连接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二进水口;集水器的出水端管道连接循环管道的输入端,集水器的进水端分别管道连接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架还包括第一汇流板以及第二汇流板,第一汇流板对应设置于第一支架的侧表面,并且,第一汇流板对应连接若干电芯收容于第一支架的一端触点;第二汇流板对应设置于第二支架的侧表面,并且,第二汇流板对应连接若干电芯收容于第二支架的一端触点。

22、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设置于电芯组的侧表面,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

23、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电池模组通过设置隔热单元对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进行隔绝,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加热模块与散热模块之间的热交换,从而使得电池模组的加热与散热相对独立,进而避免在电池升温过程中,加热模块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模块逸散到支架外部而造成热能损失。于此同时,散热模块设置为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对每一电芯的两端进行配合连接,从而使得电池模组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两端的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进行协同散热,从而大大提升本专利技术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其中,第一液冷板上的若干第一配合孔以及第二液冷板上的第二配合孔大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电芯组、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所述电芯组以及所述加热模块均收容于所述支架内部,所述加热模块设置于所述电芯组的侧表面;所述散热模块连接于所述支架,并且,所述散热模块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架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对应扣合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腔体;所述电芯组、所述加热模块以及所述液冷单元均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每一所述电芯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架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架配合所述第二支架将若干所述电芯稳定夹持于支架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单元包括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内部,并且,所述第一液冷板配合连接若干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内的一端;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内部,并且,所述第二液冷板配合连接若干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架内的一端。p>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以及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连接所述循环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有若干第一配合孔,若干所述第一配合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侧表面,并且,每一所述第一配合孔由所述第一液冷板的一侧表面贯穿至另一侧表面;若干所述第一配合孔分别与若干所述电芯一一对应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有若干第二配合孔,若干所述第二配合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液冷板的侧表面,并且,每一所述第二配合孔由所述第二液冷板的一侧表面贯穿至另一侧表面;若干所述第二配合孔分别与若干所述电芯一一对应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采用加热膜,所述加热膜包覆于若干所述电芯的侧表面,并且,所述加热膜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与所述第二液冷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单元包括第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一隔热层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液冷板朝向加热膜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隔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液冷板朝向所述加热膜的一侧表面。

10.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电池模组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电芯组的侧表面,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所述加热模块以及所述散热模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电芯组、加热模块以及散热模块;所述电芯组以及所述加热模块均收容于所述支架内部,所述加热模块设置于所述电芯组的侧表面;所述散热模块连接于所述支架,并且,所述散热模块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支架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对应扣合形成具有收容空间的腔体;所述电芯组、所述加热模块以及所述液冷单元均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每一所述电芯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架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架配合所述第二支架将若干所述电芯稳定夹持于支架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单元包括第一液冷板以及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一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内部,并且,所述第一液冷板配合连接若干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架内的一端;所述第二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内部,并且,所述第二液冷板配合连接若干所述电芯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架内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以及所述第二液冷板分别连接所述循环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波颜旺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中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