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新型汇流排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新型汇流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2128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新型汇流排,包括上汇流排以及下汇流排,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叠放设置,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均包括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上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对中设置,开孔之间设置有连接柱,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设置有过渡部,过渡部包括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连接的焊接部以及位于焊接部之间的弧形部,过渡部具有多段弧形部相隔一定间距设置,上汇流排的顶面方向上于连接柱端部形成有散热结构,散热结构包括连接部以及绕连接部设置的散热片,连接部与连接柱端部套设连接,连接柱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模组焊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汇流排提出了散热手段,以保证汇流排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模组,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汇流排


技术介绍

1、新能源汽车中,普遍采用电池模组进行供能,电池模组主要是由若干个电池、汇流排、端板、扎带、电池管理部件等组件构成,在电池模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但是现有的散热都是针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但是在电池进行快速充电及大倍率放电时,汇流排作为串联电池的结构,也会产生大量热量,但是目前缺少对汇流排的散热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汇流排,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汇流排以及下汇流排,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叠放设置,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均包括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中心设置有开孔,所述上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排对中设置,所述上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对中设置,所述开孔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上汇流排与下汇流排沿所述连接柱的高度方向靠近安装,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设置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包括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连接的焊接部以及位于焊接部之间的弧形部,所述过渡部具有多段弧形部相隔一定间距设置且沿上汇流排或下汇流排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上汇流排的顶面方向上于连接柱端部形成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连接部以及绕连接部设置的散热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柱端部套设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模组焊接。</p>

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散热结构与连接柱的端部为可拆卸结构。

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多片平行设置。

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形成有凹陷部以及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构成散热片,所述凹陷部构成散热间隙。

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部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圆周方向上分布有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呈放射状分布。

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相对面上设置有连续结构的导热槽,所述导热槽内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内设置有冷却介质,所述导热管从第一汇流排分布至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处设置入口,第二汇流排设置出口,相对应的所述入口连接介质进入管,所述出口连接有介质输出管。

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靠近安装后固定导热管,所述导热管通过环氧树脂封装在导热槽内。

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焊接部的槽口,所述槽口内填充环氧树脂用于固定焊接部。

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弧形部上还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在所述上汇流排与下汇流排靠近安装时,其两端面与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贴合设置并通过焊接进行连接。

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柱分布有导热孔。

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双层汇流排结构,且在组装时通过连接柱来实现两者之间的一个对中设置以及靠近安装,其次连接柱的一端作为焊接端与电池模组上焊接实现电连接,另外一端设置有散热结构用于实现对汇流排的导热,本专利技术中的开孔为对称式结构,该结构在焊接后发热区集中在两个开孔之间的区域,因此在连接柱上设置散热结构有利于该处的散热,其中散热结构的方式可以不同,且散热结构为可拆卸结构,方便了组装,而连接柱的设置也方便了两层汇流排的安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汇流排以及下汇流排,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叠放设置,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均包括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中心设置有开孔,所述上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排对中设置,所述上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对中设置,所述开孔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上汇流排与下汇流排沿所述连接柱的高度方向靠近安装,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设置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包括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连接的焊接部以及位于焊接部之间的弧形部,所述过渡部具有多段弧形部相隔一定间距设置且沿上汇流排或下汇流排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上汇流排的顶面方向上于连接柱端部形成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连接部以及绕连接部设置的散热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柱端部套设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模组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与连接柱的端部为可拆卸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多片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形成有凹陷部以及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构成散热片,所述凹陷部构成散热间隙。

5.如权利要求2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圆周方向上分布有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呈放射状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相对面上设置有连续结构的导热槽,所述导热槽内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内设置有冷却介质,所述导热管从第一汇流排分布至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处设置入口,第二汇流排设置出口,相对应的所述入口连接介质进入管,所述出口连接有介质输出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靠近安装后固定导热管,所述导热管通过环氧树脂封装在导热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焊接部的槽口,所述槽口内填充环氧树脂用于固定焊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部上还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在所述上汇流排与下汇流排靠近安装时,其两端面与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贴合设置并通过焊接进行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分布有导热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汇流排以及下汇流排,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叠放设置,所述上汇流排和下汇流排均包括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中心设置有开孔,所述上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一汇流排对中设置,所述上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和下汇流排的第二汇流排对中设置,所述开孔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上汇流排与下汇流排沿所述连接柱的高度方向靠近安装,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之间设置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包括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连接的焊接部以及位于焊接部之间的弧形部,所述过渡部具有多段弧形部相隔一定间距设置且沿上汇流排或下汇流排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上汇流排的顶面方向上于连接柱端部形成有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连接部以及绕连接部设置的散热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柱端部套设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池模组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与连接柱的端部为可拆卸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套筒结构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多片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套筒结构,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形成有凹陷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荣伟周铭杰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铭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