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169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以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为核,以硅酸铜为壳包裹着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硅酸铜表面负载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形成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表面接支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和硅酸铜的表面负载着双硫仑。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核壳纳米粒子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DSF‑PUCC)稳定,具有可重复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合成的DSF‑PUCC可在上转换荧光成像引导下实现光动力学治疗、化学动力学治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更有利于临床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具体涉及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恶性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治疗方式较为局限,将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2、近年来,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cnqds)作为一种新型光敏剂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光动力治疗(pdt)、上转换荧光成像(ucl)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cnqds作为光敏剂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进行激发,产生氧化性活性物质,如活性氧和单线态氧,从而发挥抗肿瘤或抗菌的作用,在光动力治疗中成为一种具备广阔前景的光敏剂。在ucl中,cnqds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cnqds可以通过调控其粒子大小和表面功能化来实现对其发光性质的调控。它们具有较窄的发射光谱,发光颜色可根据所使用的碳量子点的尺寸和修饰来调节。这使得cnqds在生物医学成像、荧光标记、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cnqds的激发波长通常位于紫外区域,而紫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吸收较强,因此它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以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为核,以硅酸铜为壳包裹着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硅酸铜表面负载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形成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表面接支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和硅酸铜的表面负载着双硫仑。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其特征在于,以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为核,以硅酸铜为壳包裹着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硅酸铜表面负载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形成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在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表面接支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和硅酸铜的表面负载着双硫仑。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为:将三氯化钇、三氯化镱和三氯化铥加入到油酸和十八烯的混合物中加热搅拌,得到溶液a;将氢氧化钠和氟化铵加入到甲醇中得到溶液b,将溶液b缓慢加入至溶液a,反应得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氯化钇、三氯化镱、三氯化铥、油酸、十八烯、氢氧化钠、氟化铵、甲醇加入量的比为(1-2)mmol:(0.5-1)mmol:(0.01-0.05)mmol:(10-30)ml:(40-60)ml:(5-8)mmol:(8-12)mmol:(20-30)ml;溶液a的加热温度为150-170℃,反应时间为20-40min,搅拌转速为500-800rpm;溶液b加入溶液a后的反应温度为280-320℃,反应时间为20-40min,搅拌转速为500-800rp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硫仑-聚乙二醇-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硅酸铜-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环己烷、氨水、去离子水、正硅酸乙酯的加入量之比为(3-8)mg:(3-8)ml:(200-300)μl:(50-150)μl:(50-150)μl:(5-10)μl;二氧化硅-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三水合硝酸铜、去离子水、氨水的加入量之比为(60-70)mg:(160-170)mg:(30-50)ml:(4-8)ml;所述氨水的浓度为30wt%;第一溶液的搅拌时间为10-20min,搅拌转速为500-800rpm;第二溶液的搅拌时间为10-30min,搅拌转速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孙晓刘慧高培轩曹玉涛刘光耀孙永宾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