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9998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涉及脉红螺稚螺培养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红螺培养箱,所述红螺培养箱侧面安装有阻隔网,所述红螺培养箱上表面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设置有四组且通过轴承与红螺培养箱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吊扣,所述红螺培养箱底部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红螺培养箱底端和上部配合设置有配重机构,所述红螺培养箱配合设置有红螺稚螺吸附机构,所述红螺培养箱侧面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有水流驱动机构,通过无动力风帽驱动多个传动转轴以及螺旋桨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不需要电力对红螺培养箱内的水流进行更换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脉红螺稚螺培养,具体是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1、脉红螺又称红螺,广泛生活在黄渤海沿岸,是我国特有的经济贝类,足部特别肥大且肉质鲜嫩肥美、营养价值丰富。脉红螺具有养殖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其增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苗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国目前红螺育苗还处于实验阶段。

2、现有专利公开号为cn211861495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脉红螺室外池塘苗种用育苗箱,通过活性炭吸附层来吸附脉红螺食物残渣,同时通过潜水泵将池底的水源泵入红螺培养箱内,加速红螺培养箱内水源流通。

3、经分析发现,该育苗箱需要用到潜水泵,增加了电力消耗,潜水泵位于水底,故障时不方便更换维修,且这里供电需要配置电路,在水中铺设电路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包括红螺培养箱,所述红螺培养箱侧面安装有阻隔网,所述红螺培养箱上表面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设置有四组且通过轴承与红螺培养箱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吊扣,所述红螺培养箱底部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红螺培养箱底端和上部配合设置有配重机构,所述红螺培养箱配合设置有红螺稚螺吸附机构,所述红螺培养箱侧面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有水流驱动机构。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5、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配重机构包括安装于红螺培养箱顶部的泡沫浮板,所述红螺培养箱底部设置有配重块。

6、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红螺稚螺吸附机构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壁固定连接有吸附架,所述安装框与吸附架之间配合设置有网盖,所述网盖中部开设有开孔,所述安装框上表面设置有定位组件。

7、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红螺培养箱底部固定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

8、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水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安装板上方的螺旋桨,所述固定杆与固定架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螺旋桨连接。

9、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安装框上表面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表面设置有吊环,所述吊环与吊扣相互配合。

10、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无动力风帽,所述无动力风帽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传动转轴,所述第一传动转轴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转轴远离无动力风帽一端与固定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转轴,所述第二传动转轴贯穿固定架且与固定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转轴底端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啮合连接有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连接有第三传动转轴,所述第三传动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桨,另一端与固定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11、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活性炭吸附层与红螺培养箱底部可拆卸连接。

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本技术通过安装框和吸附架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给红螺稚螺提供吸附场地,便于红螺稚螺生长;

14、2、本技术通过无动力风帽驱动多个传动转轴以及螺旋桨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不需要电力对红螺培养箱内的水流进行更换的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包括红螺培养箱(100),所述红螺培养箱(100)侧面安装有阻隔网(101),所述红螺培养箱(100)上表面设置有转轴(104),所述转轴(104)设置有四组且通过轴承与红螺培养箱(100)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04)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吊扣(105),所述红螺培养箱(100)底部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106),所述红螺培养箱(100)底端和上部配合设置有配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螺培养箱(100)配合设置有红螺稚螺吸附机构,所述红螺培养箱(100)侧面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有水流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机构包括安装于红螺培养箱(100)顶部的泡沫浮板(102),所述红螺培养箱(100)底部设置有配重块(1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螺稚螺吸附机构包括安装框(200),所述安装框(200)内壁固定连接有吸附架(201),所述安装框(200)与吸附架(201)之间配合设置有网盖(202),所述网盖(202)中部开设有开孔(203),所述安装框(200)上表面设置有定位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红螺培养箱(100)底部固定连接的安装板(300),所述安装板(300)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01),所述固定杆(301)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安装板(300)上方的螺旋桨(408),所述固定杆(301)与固定架(302)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螺旋桨(408)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安装框(200)上表面的固定块(204),所述固定块(204)上表面设置有吊环(205),所述吊环(205)与吊扣(105)相互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无动力风帽(400),所述无动力风帽(400)动力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传动转轴(401),所述第一传动转轴(401)连接有第一齿轮(402),所述第一传动转轴(401)远离无动力风帽(400)一端与固定杆(30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402)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403),所述第二齿轮(403)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转轴(404),所述第二传动转轴(404)贯穿固定架(302)且与固定架(302)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转轴(404)底端连接有第三齿轮(405),所述第三齿轮(405)啮合连接有第四齿轮(406),所述第四齿轮(406)连接有第三传动转轴(407),所述第三传动转轴(407)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桨(408),另一端与固定杆(30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层(106)与红螺培养箱(100)底部可拆卸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包括红螺培养箱(100),所述红螺培养箱(100)侧面安装有阻隔网(101),所述红螺培养箱(100)上表面设置有转轴(104),所述转轴(104)设置有四组且通过轴承与红螺培养箱(100)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04)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吊扣(105),所述红螺培养箱(100)底部设置有活性炭吸附层(106),所述红螺培养箱(100)底端和上部配合设置有配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螺培养箱(100)配合设置有红螺稚螺吸附机构,所述红螺培养箱(100)侧面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有水流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机构包括安装于红螺培养箱(100)顶部的泡沫浮板(102),所述红螺培养箱(100)底部设置有配重块(1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螺稚螺吸附机构包括安装框(200),所述安装框(200)内壁固定连接有吸附架(201),所述安装框(200)与吸附架(201)之间配合设置有网盖(202),所述网盖(202)中部开设有开孔(203),所述安装框(200)上表面设置有定位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红螺稚螺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红螺培养箱(100)底部固定连接的安装板(300),所述安装板(300)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01),所述固定杆(301)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婧婷董云超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市环翠区海洋发展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