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叶风扇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8912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叶风扇灯,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下方设置有光源板和透光灯罩,支架上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中具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中设置有扇叶,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还包括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风扇灯的正面,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风道连通;还包括有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主风道隔离,补风通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总面积为S1,第一出风口的总面积为S2,所述S1:S2≥1。吹风体验感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扇灯,具体是一种无叶风扇灯


技术介绍

1、无叶风扇灯由于扇叶设置在风扇灯的内部,通常情况下不可见,使得风扇灯的外观整体简洁紧凑,由于扇叶隐藏不可见,使得用户(特别是儿童)不会触碰到扇叶而受到伤害,因此,无叶风扇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2、无叶风扇灯由于需要将扇叶内置隐藏,使得无叶风扇灯的正面中间位置通常设置为透光灯罩,而出风口设置在正面靠侧边位置,专利技术人发现,这种结构的无叶风扇灯其送风距离并不理想,当用户距离无叶风扇灯较远时,明显感觉到风量不够,并且发现,靠近风扇灯中心轴线的位置风量较大,而远离风扇灯中心轴线区域风量小,使得用户吹风时的受风位置小,吹风体验感不佳。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研究和测试,发现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由于出风口设置在风扇灯正面靠侧边位置,当气流从出风口高速吹出时,使得透光灯罩区域(即无叶风扇灯正面中心区域)的空气被迅速带走,透光灯罩区域形成负压,负压的存在会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使得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向无叶风扇灯正面中心区域靠拢,随着吹风距离的增加,高速气流的吹风面小于出风口位置的吹风面,从而使得用户吹风时的受风位置变小,影响了吹风体验感。

3、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无叶风扇灯进行改进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叶风扇灯,吹风体验感好。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无叶风扇灯,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下方设置有光源板和透光灯罩,支架上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中具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中设置有扇叶,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还包括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风扇灯的正面,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风道连通;还包括有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主风道隔离,补风通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总面积为s1,第一出风口的总面积为s2,所述s1:s2≥1。

4、可选的,所述补风通道为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背面或侧壁上。

5、可选的,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筋条,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通风孔孔缘相适配,第一筋条抵接在所述通风孔的孔缘,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通风孔构成补风通道的一部分或全部。

6、可选的,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位于所述补风通道的内侧,在外壳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筋条向内逐渐收窄形成尖端导风部。

7、可选的,所述支架具有向下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外壳在径向方向相距有间隔,其底部形成所述的第一出风口;所述透光灯罩与所述弯折部在径向方向相距有间隔,该间隔构成所述补风通道的一部分。

8、可选的,所述弯折部的外侧设置有环边,所述环边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相距有间隔,所述环边靠近所述弯折部的侧壁倾斜形成导风斜壁,以收窄所述第一出风口。

9、可选的,所述透光灯罩具有s形截面,使得所述补风通道的下部收窄。

10、可选的,所述扇叶的上方设置有进风板,所述进风板上设置有若干进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主风道连通。

11、可选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环绕所述通风孔设置,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筋条、第二筋条贴合。

12、可选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斜向支撑部,所述第一筋条的底面具有第二斜向支撑部,所述第一斜向支撑部插入所述第二斜向支撑部中。

13、本技术具有至少如下有益效果之一: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补风通道,补风通道与主风道隔离,补风通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进风口,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径向内侧,第二进风口的总面积为s1,第一出风口的总面积为s2,s1:s2≥1,在无叶风扇灯工作时,第一出风口内围区域的空气会被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带走,此时,外界空气通过补风通道进入第一出风口的内围区域以补充被带走的空气,从而使得原本形成负压区域的内围区域不再形成负压,使得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高速气流直接朝前吹而不会向中心区域靠拢,确保了无叶风扇灯具有足够的吹风面积,同时,从补风通道进入的空气也会形成高速气流吹向前方,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无补风通道的结构,明显增加了气流量,使得无叶风扇灯具有更大的出风量,提高了无叶风扇灯的舒适性;而补风通道与主风道隔离设置,避免主风道中的空气进入补风通道中而影响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量;将第二进风口的总面积s1:第一出风口的总面积s2≥1,使得补风通道进入的气流量大于或等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量,从而充分弥补在内围区域被带走的空气,以确保从第一出风口吹出的气流不会因负压现象而向中心收拢;结构简单紧凑,实施容易且成本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下方设置有光源板和透光灯罩,支架上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中具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中设置有扇叶,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还包括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风扇灯的正面,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风道连通;还包括有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主风道隔离,补风通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总面积为S1,第一出风口的总面积为S2,所述S1:S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通道为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背面或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筋条,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通风孔孔缘相适配,第一筋条抵接在所述通风孔的孔缘,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通风孔构成补风通道的一部分或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位于所述补风通道的内侧,在外壳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筋条向内逐渐收窄形成尖端导风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向下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外壳在径向方向相距有间隔,其底部形成所述的第一出风口;所述透光灯罩与所述弯折部在径向方向相距有间隔,该间隔构成所述补风通道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外侧设置有环边,所述环边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相距有间隔,所述环边靠近所述弯折部的侧壁倾斜形成导风斜壁,以收窄所述第一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灯罩具有S形截面,使得所述补风通道的下部收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的上方设置有进风板,所述进风板上设置有若干进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主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环绕所述通风孔设置,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筋条、第二筋条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斜向支撑部,所述第一筋条的底面具有第二斜向支撑部,所述第一斜向支撑部插入所述第二斜向支撑部中。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下方设置有光源板和透光灯罩,支架上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中具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中设置有扇叶,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还包括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风扇灯的正面,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风道连通;还包括有补风通道,所述补风通道与所述主风道隔离,补风通道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总面积为s1,第一出风口的总面积为s2,所述s1:s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通道为若干个,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背面或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筋条,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第一筋条与所述通风孔孔缘相适配,第一筋条抵接在所述通风孔的孔缘,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通风孔构成补风通道的一部分或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位于所述补风通道的内侧,在外壳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筋条向内逐渐收窄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浩军陈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佳斯度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