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具体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
技术介绍
1、目前在跨骑式车辆中,例如摩托车等,制动系统通常具有防抱死制动单元,也即abs(antilock brake system),传统的防抱死制动单元通常安置于车架靠近油箱附近的位置,导致维修或更换拆卸时,需要先拆掉大量的外壳以露出油箱,再拆掉油箱,才能露出防抱死制动单元,进而导致繁琐的作业步骤及低下的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骑式车辆,便于维修或更换防抱死制动单元。
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车架、驱动系统、行走组件、传动组件及悬挂组件。行走组件包括后行走轮,后行走轮与驱动系统传动连接。传动组件设置在驱动系统和后行走轮之间以进行驱动力的输送。悬挂组件包括后平叉,后平叉连接车架和后行走轮。跨骑式车辆还包括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包括防抱死制动单元、后制动出油管及后刹主泵,悬挂组件还包括后减震器,后减震器连接于后平叉与车架之间,并且后减震器位于车架沿左右方向的一侧,防抱死制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刹主泵设于所述车架,所述后制动出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刹主泵,所述后制动出油管围绕至少部分的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刹主泵与所述后减震器位于所述车架沿左右方向的同一侧,所述后制动出油管从所述后刹主泵先延伸至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朝向所述后行走轮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相对所述车架所在侧的另一侧,并与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刹主泵设于所述车架,所述后制动出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刹主泵,所述后制动出油管围绕至少部分的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刹主泵与所述后减震器位于所述车架沿左右方向的同一侧,所述后制动出油管从所述后刹主泵先延伸至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朝向所述后行走轮的一侧,延伸至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相对所述车架所在侧的另一侧,并与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系统还包括后制动进油管、后卡钳及后挡板,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位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所述后卡钳位于所述后平叉后端的上方并用于制动所述后行走轮,所述后挡板设于所述后平叉的中端并用于遮挡所述后行走轮,所述后制动进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抱死制动单元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后卡钳,所述后制动进油管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后平叉的中端并固定于所述后挡板,并延伸至所述后卡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进油管在所述后卡钳与所述后挡板的固定点之间的长度大于所述后卡钳与所述后挡板的固定点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的前端具有支架,所述后制动进油管在所述后减震器的下方通过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后制动出油管与所述后制动进油管在所述后减震器的下方通过扎带捆扎,以使所述后制动出油管悬空于所述后平叉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上联板及下联板,所述上联板位于所述下联板的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倩,彭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