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6153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2 23:16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发声部,包括换能器和容纳换能器的壳体;耳挂,耳挂的第一部分挂设在用户耳廓和头部之间,耳挂的第二部分向耳廓背离头部的一侧延伸并连接发声部;在非佩戴状态下,耳挂和发声部在第一平面形成第一投影;佩戴状态下,耳挂和发声部在人体矢状面形成第二投影,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分别包括外轮廓、第一端部轮廓、内轮廓和第二端部轮廓,且外轮廓、第一端部轮廓、第二端部轮廓以及连接第一端部轮廓和第二端部轮廓的切线段共同界定出第一封闭曲线和第二封闭曲线;第一封闭曲线具有第一面积,第二封闭曲线具有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小于第二面积;佩戴状态下,壳体和第一部分夹持用户耳廓,并向用户耳廓提供0.03N~1N的夹紧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说明书涉及声学,特别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1、随着声学输出技术的发展,声学输出装置(例如,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按照用户佩戴的方式,声学装置一般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挂式和入耳式等。声学装置的输出性能以及佩戴体验对于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具有很大的影响。

2、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耳机,以提高耳机的输出性能以及改善用户佩戴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发声部,包括换能器和容纳所述换能器的壳体;耳挂,所述耳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挂设在用户的耳廓和头部之间,所述第二部分向耳廓背离头部的一侧延伸并连接所述发声部,将所述发声部佩戴于耳道附近但不堵塞耳道口的位置;其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挂和所述发声部在第一平面形成第一投影;在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挂和所述发声部在人体矢状面形成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和所述第二投影分别包括外轮廓、第一端部轮廓、内轮廓和第二端部轮廓,且所述外轮廓、所述第一端部轮廓、所述第二端部轮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轮廓和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的切线段共同界定出第一封闭曲线和第二封闭曲线;所述第一封闭曲线具有第一面积,所述第二封闭曲线具有第二面积,所述第一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面积;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部分夹持用户耳廓,并向用户耳廓提供0.03n~1n的夹紧力。本实施例中的耳机的发声部可以伸入耳甲腔,通过设置第一面积、第二面积以及佩戴状态下耳机夹持耳朵的夹紧力,可以使得佩戴状态下的耳挂和发声部能够有效夹持在耳部的前后两侧,从而提高佩戴稳定性和舒适性;同时还能使得发声部与耳甲腔之间的缝隙适中,即形成的类腔体开口适中,从而提高听音指数。

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积与所述第一面积的差值范围在50mm2~700mm2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范围在0.05n~0.8n之间。第二面积与第一面积的差值大小可以影响夹持用户耳廓的夹紧力的大小,通过设置第二面积与第一面积的差值,可以使得夹紧力位于合适的范围内,从而提高耳机的佩戴稳定性和佩戴舒适性。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积与所述第二面积的比值范围在0.75~0.95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范围在0.05n~0.8n之间。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比值大小可以影响夹持用户耳廓的夹紧力的大小,通过设置第一面积与第二面积的差值,可以使得夹紧力位于合适的范围内,从而提高耳机的佩戴稳定性和佩戴舒适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面积的范围在1000mm2~1500mm2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二面积的范围在1100mm2~1700mm2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面积和/或第二面积的大小,可以保证发声部的发声效率以及用户佩戴耳机的舒适度,同时,适当的第一面积和/或第二面积还可以保证耳机在听音位置(例如,耳道口处)的听音音量,特别是中低频的听音音量,同时保持较好的远场漏音相消的效果。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声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在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下的差值不小于1mm。通过合理设置所述最小距离可以提高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同时还能提高听音指数以及降漏音效果。

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距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的取值范围为不小于2mm。通过设置前述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可以使得佩戴时的耳机能够有效的夹持在耳部的两侧,同时使得发声部与耳甲腔之间的缝隙不至于过大,即形成的类腔体的开口不过大,从而提高听音指数;通过设置前述最小距离不小于2mm,可以避免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对用户耳部造成强烈的压迫感,同时还能避免发声部的侧壁与耳甲腔上边缘贴合而造成的发声部侧壁与耳甲腔的缝隙太小或数量太少,从而提高降漏音效果。

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插入用户耳甲腔,插入用户耳甲腔的所述至少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与用户耳甲腔的侧壁接触的夹持区域。夹持区域设置在发声部的末端,可以使得夹持区域和耳挂能够从耳部的前后两侧共同夹持耳部,而且所形成的夹持力主要表现为压应力,有利于改善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方向与用户的矢状面的夹角在-30°~30°范围内。通过设置夹紧力的方向与用户的矢状面的夹角在合适范围内,便于壳体的至少部分插入用户耳甲腔,同时避免发声部与耳挂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从而提高耳机的佩戴稳定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挂包括夹紧支点,所述夹紧支点位于所述耳挂上截面积最小的位置,所述耳挂基于所述夹紧支点的夹紧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0n/m~30n/m。通过设置夹紧系数在合适范围内,可以调节耳机佩戴时的夹紧力,从而提高耳机的佩戴舒适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持区域中心与所述夹紧支点的距离范围为20mm~40mm,所述第一部分上的耳挂夹持点与所述夹紧支点的距离范围为25mm~45mm。通过设计夹持区域中心与夹紧支点的距离在合适范围内,可以改变佩戴状态下发声部在耳甲腔中的覆盖位置,和/或发声部夹持耳甲腔(甚至耳甲腔102附近的耳屏)的夹持位置,进而能够提高用户佩戴耳机的稳定性、舒适度,同时还能提高耳机的听音效果。通过设置耳挂夹持点与夹紧支点的距离在合适范围内,可以调整耳挂夹持点与夹紧支点之间的耳挂的形态(例如,过直或过弯),从而便于耳机夹持在耳甲腔并提高耳机与耳部的贴合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挂的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包括电池仓,所述发声部的质心与所述电池仓的质心的距离在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下的差值不小于1mm。通过合理设置发声部的质心与电池仓的质心的距离在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下的差值,可以调节夹紧力的大小,从而提高佩戴舒适度和佩戴稳定性,同时还能使得发声部与耳甲腔之间的间隙适中,即形成的类腔体开口适中,从而提高听音指数。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的质心相对于所述电池仓的质心的相对距离在15mm~30mm之间。通过合理设置发声部的质心与电池仓的质心的相对距离,可以提高耳机佩戴时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二切点,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二切点与所述耳挂在第一方向的极值点的距离在15mm~35mm之间;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一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一切点,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切点与所述耳挂在第一方向的极值点的距离在35mm~55mm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切点和/或第二切点与耳挂在第一方向的极值点的距离,可以调节第一面积的大小,以更好适应用户耳部的尺寸,从而提高用户的佩戴感。

14、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发声部,包括换能器和容纳所述换能器的壳体;耳挂,所述耳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其中,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面积与所述第一面积的差值范围在50mm2~700mm2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范围在0.05N~0.8N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面积与所述第二面积的比值范围在0.75~0.95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范围在0.05N~0.8N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面积的范围在1000mm2~1500mm2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二面积的范围在1100mm2~1700mm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发声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在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下的差值不小于1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距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的取值范围为不小于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方向与用户的矢状面的夹角在-30°~30°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挂包括夹紧支点,所述夹紧支点位于所述耳挂上截面积最小的位置,所述耳挂基于所述夹紧支点的夹紧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0N/m~30N/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插入用户耳甲腔的所述至少部分包括至少一个与用户耳甲腔的侧壁接触的夹持区域,所述夹持区域的夹持区域中心与所述夹紧支点的距离范围为20mm~40mm,所述第一部分上的耳挂夹持点与所述夹紧支点的距离范围为25mm~4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挂的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包括电池仓,所述发声部的质心与所述电池仓的质心的距离在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下的差值不小于1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其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的质心相对于所述电池仓的质心的相对距离在15mm~30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二切点,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二切点与所述耳挂在第一方向的极值点的距离在15mm~35mm之间;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一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一切点,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切点与所述耳挂在第一方向的极值点的距离在35mm~55mm之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中,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面积与所述第一面积的差值范围在50mm2~700mm2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范围在0.05n~0.8n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面积与所述第二面积的比值范围在0.75~0.95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范围在0.05n~0.8n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面积的范围在1000mm2~1500mm2之间;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二面积的范围在1100mm2~1700mm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发声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在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下的差值不小于1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不大于3mm;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距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最小距离的取值范围为不小于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夹紧力的方向与用户的矢状面的夹角在-30°~30°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挂包括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江郑泽英张浩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