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5035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2 23:09
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包括:多层流道腔、流道腔板、发热部件、出口水嘴、进口水嘴、铝塞块;所述多层流道腔分为三个部分:顶部流道腔、中部流道腔组和底部流道腔;所述顶部流道腔安装在所述发热部件的下方并且与发热部件底部相连接;所述底部流道腔安装在流道腔板的上方并且要与流道腔板上平面连接;所述中部流道腔组连接于顶部流道腔和底部流道腔之间,此装置可以改善因上层流道腔内冷却液吸热升温/冷却降温和流量分配不均导致的调温装置温度不均,从而改善被调温部件的温度均匀性,同时增加的流道腔也增加了冷却液的容量,增加了冷却/加热系统的整体热容,可以改善整体调温装置系统的承受热冲击/冷冲击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调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维调温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很多工业领域涉及到零部件的散热/加热的需求,例如数据中心散热、电力电子器件散热、储能/动力锂电池散热等。随着应用场景需求的发展,这些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大,导致散热难题成为制约设备性能和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传统散热方式如风冷散热已经逐渐不能满足设备的散热需求,因此,液冷散热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液冷散热技术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液冷板。液冷板是一种集成了散热通道和冷却液体流动系统的调温装置,通过与发热部件紧密接触,有效地将设备产生的热量转移给冷却液体,再通过管路将热量带走。

3、由于冷却液在散热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也逐渐升高,也一定程度上导致调温装置的不同位置的温度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冷却液进口附近和冷却液出口附近温度不一,另外冷却液在调温装置内的流量不均也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调温装置不同部位的温度不均,例如流量大的位置散热好和流量低的位置散热差,调温装置温度分布不均也导致被散热部件不同位置的温度也存在差异,影响被散热部件的性能、寿命等。

4、在前专利cn103423805b公开了一种种智能控制多功能电子调温取暖器,由底座壳体、面板、电陶炉发热盘、高温微晶玻璃、金属套圈、防护网架(烧烤架)和控制组件组成,其特征在于:面板安装在底座壳体上方,面板正前方右下角印制有触摸控制按键及显示屏,电陶炉发热盘嵌入安装在面板中心位于底座壳体空腔内,金属套圈嵌入安装在面板中心,高温微晶玻璃安装在金属套圈内,金属套圈边沿设置有3个扣紧装置用于安装防护网架(烧烤架),控制组件由电路控制板、电源开关、电源插头和遥控器组成;但是此方案仅能实现加热的功能。

5、在前专利cn106803556b公开了一种具有调温流道的电池承载装置,电池承载装置包含壳体及多个凹槽结构。壳体具有相连通的腔室及至少一进气孔。凹槽结构根据矩阵排列设置于壳体上,并实质上朝向腔室凹陷形成。每一凹槽结构用以容置对应的电池的至少一部分,并包含底面及多个第一肋部。底面具有排气孔连通腔室。第一肋部设置于对应的凹槽结构的底面上,用以承载对应的电池。第一肋部中的任两相邻者与对应的电池形成第一流道。但是实现该装置的部件较多,结构复杂;此外静压腔的进气孔位置和进风量大小对整体的散热均匀性影响较大,例如若散热的风量较大,则会导致距离静压腔体进气孔位置远近不同的电池承载装置的出风量不一致性变大,从而导致散热差异变大。同时形成的流道狭小变化剧烈,也会导致更大的系统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调温技术无法满足多数设备的调温要求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维调温装置。

2、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包括:

4、流道腔板呈两端开口的扁平立方体结构,多层流道腔整体设置在流道腔板的内部;

5、所述多层流道腔包括顶部流道腔、中部流道腔组和底部流道腔;

6、所述顶部流道腔由水平设置在流道腔板内部的上隔板与流道腔板的上平面构成;

7、所述底部流道腔由水平设置在流道腔板内部的下隔板与流道腔板的下平面构成;

8、所述中部流道腔组由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的区域构成,连接于顶部流道腔和底部流道腔之间,中部流道腔组能由平行设置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的至少一层中间隔板分成多个中部流道腔,中部流道腔组的顶部流道腔与多层流道腔的顶层流道腔连接,中部流道腔组的底部流道腔与多层流道腔的底层流道腔连接;

9、在流道腔板上下平面之间贯穿上隔板、下隔板与中间隔板垂直设置多条分流板,分别将顶部流道腔、底部流道腔和中部流道腔组分成多个流道;

10、所述出口水嘴安装在多层流道腔的平台上或者安装在多层流道腔平台的侧面;

11、所述进口水嘴安装在多层流道腔的平台上或者安装在多层流道腔平台的侧面;

12、所述铝塞块安装于流道腔板的侧面,铝塞块跟流道腔板一起形成整个流道腔内部的流道,保证整体流道的封闭。

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流道腔板有两种组成方式:第一种组成方式是流道腔板由一个整金属部件构成,内部已经成型好流道,再配合端部的铝塞块围成多层流道腔;第二种组成方式是流道腔板由多个部件组成,再与端部铝塞块组合形成流道。

14、进一步优选地,在上述的多层流道腔中,每两层流道腔之间连通处一侧有回弯空隙,方便流体通过,同时连接相邻的流道腔。

15、在冷却的工况下,发热部件将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至顶部流道腔;在加热的工况下,发热部件通过顶部流道腔吸收调温流体产生的热量。

16、进一步优选地,出口水嘴与多层流道腔连接第一种连接方式:出口水嘴只连通到顶部流道腔,调温流体先流入进口水嘴,通过进口水嘴继续被运送至底部流道腔,流经底部流道腔的回弯处并经过此回弯处被运送至中部流道腔组中与底部流道的连接层,经过中部流道腔组层层运输,最后到达顶部流道腔,经过出口水嘴流出。

17、进一步优选地,出口水嘴与多层流道腔第二种连接方式:出口水嘴只连通至底部流道腔,调温流体先流入进口水嘴,通过进口水嘴继续被运送至顶部流道腔,流经顶部流道腔的回弯处并经过此回弯处被运送至中部流道腔组与顶部流道腔的连接层,经过中部流道腔组层层运输,最后到达底部流道腔,并经过出口水嘴流出。

18、进一步优选地,进口水嘴与多层流道腔第一种连接方式:进口水嘴只连通到底部流道腔,调温流体先流入进口水嘴,通过进口水嘴继续被运送至底部流道腔,流经底部流道腔的回弯处并经过此回弯处被运送至中部流道腔组中与底部流道腔的连接层,经过中部流道腔组层层运输,最后到达顶部流道腔,经过出口水嘴流出。

19、进一步优选地,进口水嘴与多层流道腔第二种连接方式:进口水嘴只连通至顶部流道腔,调温流体先流入进口水嘴,通过进口水嘴继续被运送至顶部流道腔,流经顶部流道腔的回弯处并经过此回弯处被运送至中部流道腔组与顶部流道腔的连接层,经过中层流道腔组层层运输,最后到达底部流道腔,并经过出口水嘴流出。

20、进一步优选地,铝塞块有两种安装方式,第一种安装方式是跟流道腔板作为一整体部件存在,第二种安装方式是用焊接、胶水粘结等方式将铝塞块与流道腔板连接起来。

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传统的调温装置中,冷却液流道腔为单层的,在该调温装置中,冷却液流道腔为双层或者更多。其中上层流道腔内冷却液带走被散热部件传导下的热量或传递热量给被调温的部件,而下层流道腔内冷却液则可起到均匀散热/加热和缓冲腔的作用。

22、此装置可以改善因上层流道腔内冷却液吸热升温/冷却降温和流量分配不均导致的调温装置温度不均,从而改善被调温部件的温度均匀性,同时增加的流道腔也增加了冷却液的容量,增加了冷却/加热系统的整体热容,可以改善整体调温装置系统的承受热冲击/冷冲击的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包括多层流道腔(1)、流道腔板(2)、发热部件(3)、出口水嘴(4)、进口水嘴(5)、铝塞块(6),发热部件(3)设置在流道腔板(2)的上方;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包括多层流道腔(1)、流道腔板(2)、发热部件(3)、出口水嘴(4)、进口水嘴(5)、铝塞块(6),发热部件(3)设置在流道腔板(2)的上方;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辉陆雅红孙涛袁晖王平丁婧张林陈红平张景然袁简姜华王劲松袁力翔俞豪君
申请(专利权)人:能建时代上海新型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