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3916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含有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安装在具有左右一对座椅架的车架上,该左右一对座椅架从主架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乘车用座椅,并且燃料箱配置在两座椅架之间,从而,不仅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而且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前提下配置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燃料箱(46)配置在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驱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70)在侧视时配置在燃料箱(46)的前方且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与两座椅架(19)之间,使将行驶风导向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7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该车辆将包括发动机和能够输出驱动后 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以配置在所述主架的下方的方式安装在主架上,该车架包 括头管、主架和左右一对座椅架,其中头管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和轴支承前轮的前叉, 主架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架从所述主架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 支承驾驶员落座的乘车用座椅;并且将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配置在所 述两座椅架之间。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能够从发动机和电动电机的双系统向后轮供 给驱动力的混合动力式机动二轮车。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0221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008349号公报在这种机动二轮车等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中,需要用于向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 料箱和驱动电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由于填充有燃料的燃料箱和动力驱动单元的重量比 较重,因此,有必要安装时使重量很好地平衡,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公开了驱动电动 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被配置在乘车用座椅的下方的结构,但是没有明确燃料箱的配置,而 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公开了在配置于乘车用座椅的下方的收纳箱的后方且所述乘车用座 椅的下方配置燃料箱的结构,但是没有明确动力驱动单元的配置。而且,由于动力驱动单元 产生热量,因此,在配置燃料箱和动力驱动单元时有必要考虑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课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不仅能够有效地 冷却动力驱动单元,而且能够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前提下配置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车架具有头管,其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和轴支承前轮的前叉;主架,其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架,其从所述主架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驾驶员落座 的乘车用座椅,包括发动机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以配置在所述主 架的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该车架上,并且,将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之间;本专利技术第一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的后部之间;驱动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所述两 座椅架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前方;将行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侧的开口部设置在座椅罩的前部,该座椅罩在所 述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在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 配置的多个散热片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表面上。除了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的结构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隔 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座椅罩的前部,从各开口 部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与所述座椅罩连接而设置。除了第一特征至第三特征的结构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在于,指向配置所述驱 动电机的方向且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延伸的高压布线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除了第一特征至第四特征的结构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在于,与所述车架连接 并支承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支柱在该动力驱动单元的前方被配置成沿上下延伸,在该支柱 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转动地支承所述乘车用座椅的铰链机构。除了第一特征至第五特征的结构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在于,低电压电池配置 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所述座椅架之间。除了第一特征至第六特征的结构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单 元被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内,该动力驱动单元壳将流通来自所述开口部的行驶风 的风路形成在其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之间,该动力驱动单元壳支承在所述车架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由于燃料箱配置在支承乘车用座椅的车架所具有的左右 一对座椅架的后部之间,动力驱动单元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两座椅架之 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位于所述燃料箱的前方,因此能够在使重量很好地平衡的 前提下配置燃料箱和动力驱动单元,而且,由于使来自设置于座椅罩的前部的开口部的行 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侧,该座椅罩在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 驱动单元,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由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散热片以沿 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动力驱动单元的表面上,因此,能够利用各散热片提高 动力驱动单元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来自前方的行驶风被各散热片调整,因此能够进一步 提高冷却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由于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 的多个开口部设置在座椅罩的前部,因此,能够容易使行驶风吹到动力驱动单元的整体上, 从而提高冷却效率,而且,由于从各开口部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与座椅罩连接 而设置,因此,能够利用各格栅调整行驶风且抑制雨水等进入到座椅罩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由于与驱动电机连接的高压布线指向配置驱动电机的方 向而从动力驱动单元延伸,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布线和输电的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由于能够转动地支承乘车用座椅的铰链机构设置在支柱 的上端部,该支柱与车架连接并支承动力驱动单元而且在动力驱动单元的前方配置成沿上 下延伸,因此,能够用共通的支柱支承动力驱动单元和乘车用座椅,从而对减少部件数量作 出贡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除了动力驱动单元和燃料箱之外,由于在车宽度方向的 中央部配置为重物的低电压电池,以便使低电压电池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座椅架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重量平衡度。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由于动力驱动单元收容且固定在支承车架的罩内,在罩 与动力驱动单元之间形成流通来自开口部的行驶风的风路,因此,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动 力驱动单元的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局部切开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2是动力单元的横剖平面图3是从右前方看动力单元的立体图ζt是与图2的相同方向看节气门本体和执行机构的平面图图5是图4的5所指方向看的侧视图6是车体中央部附近的纵剖左侧视图。7是图6的7-7线剖面图6丨是表示动力驱动单元壳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5前叉16头管17主架19座椅架21转向车把46燃料箱47乘车用座椅49座椅罩70动力驱动单元74动力驱动单元壳82风路83散热片85支柱91铰链机构95高压布线96开口部97格栅98低电压电池E发动机F车架M驱动电机P动力单元WF前轮WR后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图1中,作为混合动力式鞍乘型 车辆的混合动力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F具有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5的头管16、从该头管16 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从主架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8、在该枢轴板18 的连接部的前方与所述主架17的后部连接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架19以及将所 述两枢轴板18的中间部与所述座椅架19的中间部连接的副架20,前轮WF轴支承在所述前 叉15的下端,杆状转向车把21连接在前叉15的上部。在所述车架F上将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安装为,在所述主架17的下方使气 缸轴线稍微向前上方倾斜,由该发动机E、内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22的变速器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车架(F)具有:头管(16),其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21)和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主架(17),其从该头管(16)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架(19),其从所述主架(17)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驾驶员落座的乘车用座椅(47),包括发动机(E)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驱动电机(M)的动力单元(P)以配置在所述主架(17)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该车架(F)上,并且,储存有向所述发动机(E)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19)之间;该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所述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时位于所述两座椅架(19)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46)的前方;将行驶风导向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所述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下调早川公视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