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0233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6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包括机壳,所述的机壳内设置有冷媒压缩机、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交叉处设置有显热交换器,进入新风风道的新风与进入排风风道的回风在显热交换器内换热;所述的排风风道内设置有排风冷凝段,回风流经排风冷凝段后再由所述的排风口排出;所述的新风风道内依新风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冷器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冷媒压缩机、排风冷凝段、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依次连接形成回路。本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室内排风带有的冷量,不仅能对新风预降温,还能带走系统内的部分冷凝热,节能减排,减小压缩机的功耗,提高机组的能效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除湿机的,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


技术介绍

1、全新风除湿机全部处理室外高热高湿的新风,能耗很大。同时全新风除湿机设置有室内排风,一般对室内排风的处理方法是直接将之排往室外,而室内排风温度低,其带有的冷量没有被充分利用就直接排出,非常可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可以充分利用室内排风带有的冷量,不仅能对新风预降温,还能带走系统内的部分冷凝热,节能减排,减小压缩机的功耗,提高机组的能效比。

2、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包括机壳,所述的机壳内设置有冷媒压缩机、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的新风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新风口和送风口,所述的送风口内设置有送风机;所述的排风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的排风口内设置有排风机;所述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交叉处设置有显热交换器,进入新风风道的新风与进入排风风道的回风在显热交换器内换热;所述的排风风道内设置有排风冷凝段,流出显热交换器的回风流经排风冷凝段后再由所述的排风口排出;所述的新风风道内依流出显热交换器的新风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冷器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冷媒压缩机、排风冷凝段、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依次连接形成回路。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有以下优点:室内排风具有冷量,设置显热交换器可以利用排风的冷量对新风进行预降温,降低后面除湿设备的负载,降低冷媒压缩机的功耗;设置排风冷凝段,可以由室内排风散热降温,带走部分冷凝热,排风的冷量被进一步吸收,提高室内排风的冷量利用效率,进一步节能减排,减小压缩机的功耗,提高机组的能效比。

4、优选的,所述的机壳分成上下两层,所述的送风口、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依次设置在所述的上层的顶部;所述的排风风道设置在所述的上层形成u形,显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的排风风道的u形底部并与所述的新风口相对;所述的新风风道贯通所述的上层和下层也形成u形,表冷器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设置在所述的下层且位于所述的新风风道的u形底部。采用此结构,所述的排风风道长度短,排风的冷量能被显热交换器和排风冷凝段充分吸收,减少排风的冷量的耗费,也提高了排风的效率。

5、优选的,排风冷凝段紧贴在回风在显热交换器的出口侧。采用此结构,使排风冷凝段能充分吸收排风的剩余冷量。

6、优选的,冷媒压缩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下层,且不在流出显热交换器的新风的流道内。采用此结构,避免冷媒压缩机影响新风流动,避免冷媒压缩机将向新风传热,也减轻了噪声。

7、优选的,所述的新风风道内设置有滤网,滤网设置在新风在显热交换器的进口侧。采用此结构,避免室外新风的颗粒杂质进入机组内。

8、优选的,表冷器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的下方设置有水盘和水泵,所述的水盘用于收集表冷器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产生的冷凝水,所述的水泵用于将所述的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所述的机壳外。采用此结构,避免机壳内冷凝水积聚造成漏水。

9、优选的,所述的新风风道内设置有湿膜加湿器,湿膜加湿器设置在所述的下层,且依新风流动方向,湿膜加湿器位于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的后侧。采用此结构,在天气干燥的冬季,可以根据体感舒适度,启动湿膜加湿器对空气加湿,调节送至室内的空气湿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包括机壳,所述的机壳内设置有冷媒压缩机(9)、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的新风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新风口和送风口,所述的送风口内设置有送风机(1);所述的排风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的排风口内设置有排风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交叉处设置有显热交换器(4),进入新风风道的新风与进入排风风道的回风在显热交换器(4)内换热;所述的排风风道内设置有排风冷凝段(3),流出显热交换器(4)的回风流经排风冷凝段(3)后再由所述的排风口排出;所述的新风风道内依流出显热交换器(4)的新风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冷器(8)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冷媒压缩机(9)、排风冷凝段(3)、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依次连接形成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分成上下两层,所述的送风口、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依次设置在所述的上层的顶部;所述的排风风道设置在所述的上层形成U形,显热交换器(4)设置在所述的排风风道的U形底部并与所述的新风口相对;所述的新风风道贯通所述的上层和下层也形成U形,表冷器(8)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设置在所述的下层且位于所述的新风风道的U形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排风冷凝段(3)紧贴在回风在显热交换器(4)的出口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冷媒压缩机(9)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下层,且不在流出显热交换器(4)的新风的流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风风道内设置有滤网(5),滤网(5)设置在新风在显热交换器(4)的进口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表冷器(8)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的下方设置有水盘和水泵,所述的水盘用于收集表冷器(8)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产生的冷凝水,所述的水泵用于将所述的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所述的机壳外。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风风道内设置有湿膜加湿器(6),湿膜加湿器(6)设置在所述的下层,且依新风流动方向,湿膜加湿器(6)位于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的后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包括机壳,所述的机壳内设置有冷媒压缩机(9)、交叉设置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的新风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新风口和送风口,所述的送风口内设置有送风机(1);所述的排风风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回风口和排风口,所述的排风口内设置有排风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交叉处设置有显热交换器(4),进入新风风道的新风与进入排风风道的回风在显热交换器(4)内换热;所述的排风风道内设置有排风冷凝段(3),流出显热交换器(4)的回风流经排风冷凝段(3)后再由所述的排风口排出;所述的新风风道内依流出显热交换器(4)的新风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表冷器(8)和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冷媒压缩机(9)、排风冷凝段(3)、蒸发器和冷凝器组件(7)依次连接形成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分成上下两层,所述的送风口、回风口、新风口和排风口依次设置在所述的上层的顶部;所述的排风风道设置在所述的上层形成u形,显热交换器(4)设置在所述的排风风道的u形底部并与所述的新风口相对;所述的新风风道贯通所述的上层和下层也形成u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峰李勇周恩荣沈宇飞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奈兰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