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藻水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9104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2
本技术涉及管式藻水分离器,包括主管道,主管道内腔设置有内滤管,内滤管上设置有滤网,主管道两侧开设与其内腔相通的侧排管。本技术可实现一边输送藻水的同时,一边实现藻水分离,藻水中如有其他垃圾或悬浮泥沙可同时处理,不影响处理效率,而且管中本身水流对内滤管起到冲刷作用,不会造成堵塞。滤网为超小孔径,确保不同大小蓝藻均不会通过内滤管;不会受网面水膜影响,可实现更高效的藻水分离;侧排管同时也是反冲洗的进水管,反冲洗更加简便,实现一键反冲洗,多级不同管径滤水器结合通过压力和流量流速的控制,实现不同的滤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藻水分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管式藻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1、蓝藻处理已成为环保行业热点,处理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但核心技术以及装备目前主要以为传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为主,在除藻领域进行拓展应用。藻水分离技术目前行业中主要分为几大类,絮凝沉淀分离,气浮分离和滤网分离,絮凝沉淀分离是对所有藻水进行处理,需要投加大量药剂,经济性较差,效率低;气浮分离同样需要投加药剂,对于细小蓝藻去除效率较低。

2、滤网型分离技术与本申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需要投加药剂,通过控制滤网孔径,让藻水自然降落或加喷洒至滤网,藻在滤网表面聚集滑落,水透过滤网排出,实现藻水分离。但其缺点是滤网需要不断清洗,保持滤网的透水性,否则过滤效率会大大降低,且无法实现反冲洗,藻水中含有树叶、树枝泥沙等物质容易对网面造成堵塞和破坏;而且传统滤网型藻水分离设备占用空间较大,需要固定安装,维修更换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出管式藻水分离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3、管式藻水分离器,包括主管道,主管道内腔设置有内滤管,内滤管上设置有滤网,主管道两侧开设与其内腔相通的侧排管。

4、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主管道两端均设置有变径连接法兰。

5、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内滤管的长度小于主管道的长度。

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7、本技术主管道内腔设置有内滤管,内滤管上设置有滤网,主管道两侧开设与其内腔相通的侧排管,可实现一边输送藻水的同时,一边实现藻水分离,藻水中如有其他垃圾或悬浮泥沙可同时处理,不影响处理效率,而且管中本身水流对内滤管起到冲刷作用,不会造成堵塞。

8、滤网的滤孔为超小孔径,确保不同大小蓝藻均不会通过内滤管和滤网;不会受网面水膜影响,通过压力压出水体,可实现更高效的藻水分离;侧排管同时也是反冲洗的进水管,反冲洗更加简便,实现一键反冲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管式藻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主管道(1)内腔设置有内滤管(2),内滤管(2)上设置有滤网(3),主管道(1)两侧开设与其内腔相通的侧排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藻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1)两端均设置有变径连接法兰(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藻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滤管(2)的长度小于主管道(1)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管式藻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1),主管道(1)内腔设置有内滤管(2),内滤管(2)上设置有滤网(3),主管道(1)两侧开设与其内腔相通的侧排管(4)。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苏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