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8507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0
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包括:电芯夹取组件、电芯转换夹组件、电芯入壳组件、产品排列组件、拖盘提升组件、拖盘移动组件、产品摆盘组件、配电箱、铝壳供料传送组件以及铝壳箱供料组件,所述电芯夹取组件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的一侧;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通过所述铝壳供料传送组件将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之中;所述电芯入壳组件通过所述产品排列组件和产品摆盘组件连接至所述拖盘提升组件,所述拖盘提升组件与所述拖盘移动组件相连接;所述配电箱设置于所述电池入壳机远离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的侧边。本技术通过对整体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设备体积,有效地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和操作成本,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入壳机,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池普遍采用卷绕方式加工而成的,在完成电芯卷绕之后,要通过入壳机实现入壳组装才能得到完整的电池,也称卷绕电池。在卷绕电池的入壳组装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流水线的方式实现供铝壳、供电芯以及入壳组装等工序,这种现有的入壳组装方式虽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流水线作业,但是由于结构合理不合理,需要占用的体积大,流水线长且工位多,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更为高效的自动化生产需求,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都较高,一方面使得流水线的维护成本和操作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优化了整体结构设计,进而能够有效减少设备体积,无需采用多工位流水线作业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旨在有效地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和操作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2、对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包括:电芯夹取组件、电芯转换夹组件、电芯入壳组件、产品排列组件、拖盘提升组件、拖盘移动组件、产品摆盘组件、配电箱、铝壳供料传送组件以及铝壳箱供料组件,所述电芯夹取组件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将夹取的电芯传送至放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的上方;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通过所述铝壳供料传送组件将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之中,并将所述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的正下方;所述电芯入壳组件通过所述产品排列组件和产品摆盘组件连接至所述拖盘提升组件,所述拖盘提升组件与所述拖盘移动组件相连接;所述配电箱设置于所述电池入壳机远离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的侧边。

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芯夹取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一直线导轨、第一拖链、第一伺服电机、第一电机座、第一同步带、第一驱动板、第一光电开关、第二光电开关以及取料夹组件,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拖链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端,并通过第一电机座与所述第一同步带相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板连接至所述取料夹组件,所述取料夹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上;所述第一光电开关和第二光电开关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底部两端。

4、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包括第一步进电机、第一固定板、第一连接板、第三光电感应开关、第四光电感应开关、第一感应挡圈、第一联轴器、第一转动轴、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座、第一退回限位块、第一滑动底板、第一直线滑轨、第一伸出限位块以及转换夹,所述第一步进电机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第一联轴器和第一转动轴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感应挡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靠近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侧,所述第三光电感应开关和第四光电感应开关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挡圈的不同位置,并互相垂直;所述第一滑动底板通过所述第一直线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并与所述转换夹相连接;所述第一退回限位块和第一伸出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滑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气缸通过所述第一气缸座连接至所述转换夹。

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芯入壳组件包括入壳导引组件和入壳夹组件,所述入壳夹组件设置于所述入壳导引组件的正中间下方,所述入壳导引组件和入壳夹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的下方;所述入壳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模、第二导引模、第一升降台、第二升降台、手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导引模通过所述手柄和第一升降台设置于一侧的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二导引模通过所述手柄和第二升降台设置于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导引模和第二导引模合拢后形成圆柱形导引空腔,所述圆柱形导引空腔的中间设置有凸起的导引筋条。

6、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入壳夹组件包括第一方向气缸组件、第一缓冲器、第一限位座、第二方向气缸组件、料夹滑块、料夹固定块、料夹、第二缓冲器、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和第二方向气缸组件中的直线滑轨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缓冲器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缓冲器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的另一端;所述料夹滑块通过所述第二方向气缸组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上,所述料夹通过所述料夹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料夹滑块上;所述料夹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料腔,所述第一夹料腔的位置与所述圆柱形导引空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料夹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料腔,所述第二夹料腔的位置与所述产品排列组件的位置相对应。

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产品排列组件包括第二步进电机、第一反射光纤、压料架、第二反射光纤、第三支撑板、第一接近开关、第一传送从动轮、调整块、第一底板、第一挡料支架、第一传动主动轮、皮带托块以及第四同步带;所述第二步进电机与所述第一传动主动轮相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所述第四同步带通过所述皮带托块与所述第一传动主动轮相连接,并在所述第一底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调整块连接至所述第一传送从动轮;所述压料架通过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四同步带的一侧上方,所述第一反射光纤和第二反射光纤设置于所述压料架的两端,所述第一挡料支架通过所述第一底板设置于所述第四同步带的另一侧上方。

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拖盘移动组件包括第二拖链、第三拖链、第一光电移动件、第二光电移动件和电机驱动调整件,所述电机驱动调整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拖链和第三拖链相连接,所述第一光电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拖链的一侧,所述第二光电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拖链的一侧,所述第一光电移动件和第二光电移动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光电移动件包括第一移动滑板、第一同步带压块、第二气缸、第二拖链固定片、第一托块、压胶块、第三气缸以及定位挡块,所述第一移动滑板通过所述第一同步带压块设置于所述第二拖链的一侧,所述第一移动滑板靠近所述第二拖链的一侧上方设置有第二拖链固定片,所述第二气缸和第一托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滑板上;所述第三气缸和定位挡块通过所述第一托块设置于所述第二拖链靠近所述第三拖链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定位挡块相连接,所述定位挡块远离所述第三气缸的一端设置有折弯挡块;所述电机驱动调整件包括第三步进电机、第三联轴器、第一平移主动轮、第二平移主动轮、第三主动轴、第三定位气缸、调整板、同步轮、第二同步带以及第三同步带,所述第三步进电机通过第三联轴器连接至所述第一平移主动轮,所述第一平移主动轮通过第二同步带连接至所述第二平移主动轮,所述第二平移主动轮连接至所述第二拖链;所述第一平移主动轮通过第三主动轴连接至所述同步轮,所述同步轮通过所述第三同步带连接至所述第三拖链;所述调整板设置于所述第三主动轴的下方,所述第三定位气缸设置于所述调整板上。

9、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铝壳供料传送组件包括供料底板、铝壳挡板、挡料轴心、挡料片、轴承座、摆臂、限位块以及第三反射光纤,所述铝壳挡板设置于所述供料底板上,所述挡料轴心通过所述轴承座设置于所述铝壳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夹取组件(1)、电芯转换夹组件(2)、电芯入壳组件(3)、产品排列组件(4)、拖盘提升组件(5)、拖盘移动组件(6)、产品摆盘组件(7)、配电箱(8)、铝壳供料传送组件(9)以及铝壳箱供料组件(10),所述电芯夹取组件(1)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将夹取的电芯传送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的上方;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10)通过所述铝壳供料传送组件(9)将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之中,并将所述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的正下方;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通过所述产品排列组件(4)和产品摆盘组件(7)连接至所述拖盘提升组件(5),所述拖盘提升组件(5)与所述拖盘移动组件(6)相连接;所述配电箱(8)设置于所述电池入壳机远离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10)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夹取组件(1)包括第一安装座(101)、第一直线导轨(102)、第一拖链(103)、第一伺服电机(104)、第一电机座(105)、第一同步带(106)、第一驱动板(107)、第一光电开关(108)、第二光电开关(109)以及取料夹组件(110),所述第一直线导轨(102)和第一拖链(103)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1)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4)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1)的一端,并通过第一电机座(105)与所述第一同步带(106)相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106)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板(107)连接至所述取料夹组件(110),所述取料夹组件(110)安装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102)上;所述第一光电开关(108)和第二光电开关(109)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1)的底部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包括第一步进电机(201)、第一固定板(202)、第一连接板(203)、第三光电感应开关(204)、第四光电感应开关(205)、第一感应挡圈(206)、第一联轴器(207)、第一转动轴(208)、第一气缸(209)、第一气缸座(210)、第一退回限位块(211)、第一滑动底板(212)、第一直线滑轨(213)、第一伸出限位块(214)以及转换夹(215),所述第一步进电机(201)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板(202)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03)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第一联轴器(207)和第一转动轴(208)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板(203),所述第一感应挡圈(206)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02)靠近所述第一联轴器(207)的一侧,所述第三光电感应开关(204)和第四光电感应开关(20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挡圈(206)的不同位置,并互相垂直;所述第一滑动底板(212)通过所述第一直线滑轨(21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03)的另一侧,并与所述转换夹(215)相连接;所述第一退回限位块(211)和第一伸出限位块(21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滑轨(21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气缸(209)通过所述第一气缸座(210)连接至所述转换夹(21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包括入壳导引组件和入壳夹组件,所述入壳夹组件设置于所述入壳导引组件的正中间下方,所述入壳导引组件和入壳夹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的下方;所述入壳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模(301)、第二导引模(302)、第一升降台(303)、第二升降台(304)、手柄(305)、第一支撑板(306)和第二支撑板(307),所述第一导引模(301)通过所述手柄(305)和第一升降台(303)设置于一侧的第一支撑板(306)上,所述第二导引模(302)通过所述手柄(305)和第二升降台(304)设置于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板(307)上,所述第一导引模(301)和第二导引模(302)合拢后形成圆柱形导引空腔,所述圆柱形导引空腔的中间设置有凸起的导引筋条(30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夹组件包括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第一缓冲器(310)、第一限位座(311)、第二方向气缸组件(312)、料夹滑块(313)、料夹固定块(314)、料夹(315)、第二缓冲器(316)、第二限位座(317),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和第二方向气缸组件(312)中的直线滑轨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缓冲器(310)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座(311)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的一端,所述第二缓冲器(316)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座(317)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夹取组件(1)、电芯转换夹组件(2)、电芯入壳组件(3)、产品排列组件(4)、拖盘提升组件(5)、拖盘移动组件(6)、产品摆盘组件(7)、配电箱(8)、铝壳供料传送组件(9)以及铝壳箱供料组件(10),所述电芯夹取组件(1)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将夹取的电芯传送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的上方;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10)通过所述铝壳供料传送组件(9)将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之中,并将所述铝壳传送至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的正下方;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通过所述产品排列组件(4)和产品摆盘组件(7)连接至所述拖盘提升组件(5),所述拖盘提升组件(5)与所述拖盘移动组件(6)相连接;所述配电箱(8)设置于所述电池入壳机远离所述铝壳箱供料组件(10)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夹取组件(1)包括第一安装座(101)、第一直线导轨(102)、第一拖链(103)、第一伺服电机(104)、第一电机座(105)、第一同步带(106)、第一驱动板(107)、第一光电开关(108)、第二光电开关(109)以及取料夹组件(110),所述第一直线导轨(102)和第一拖链(103)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1)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4)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1)的一端,并通过第一电机座(105)与所述第一同步带(106)相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106)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板(107)连接至所述取料夹组件(110),所述取料夹组件(110)安装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102)上;所述第一光电开关(108)和第二光电开关(109)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01)的底部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包括第一步进电机(201)、第一固定板(202)、第一连接板(203)、第三光电感应开关(204)、第四光电感应开关(205)、第一感应挡圈(206)、第一联轴器(207)、第一转动轴(208)、第一气缸(209)、第一气缸座(210)、第一退回限位块(211)、第一滑动底板(212)、第一直线滑轨(213)、第一伸出限位块(214)以及转换夹(215),所述第一步进电机(201)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板(202)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03)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第一联轴器(207)和第一转动轴(208)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板(203),所述第一感应挡圈(206)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202)靠近所述第一联轴器(207)的一侧,所述第三光电感应开关(204)和第四光电感应开关(20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感应挡圈(206)的不同位置,并互相垂直;所述第一滑动底板(212)通过所述第一直线滑轨(21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03)的另一侧,并与所述转换夹(215)相连接;所述第一退回限位块(211)和第一伸出限位块(21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滑轨(21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气缸(209)通过所述第一气缸座(210)连接至所述转换夹(21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入壳组件(3)包括入壳导引组件和入壳夹组件,所述入壳夹组件设置于所述入壳导引组件的正中间下方,所述入壳导引组件和入壳夹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电芯转换夹组件(2)的下方;所述入壳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模(301)、第二导引模(302)、第一升降台(303)、第二升降台(304)、手柄(305)、第一支撑板(306)和第二支撑板(307),所述第一导引模(301)通过所述手柄(305)和第一升降台(303)设置于一侧的第一支撑板(306)上,所述第二导引模(302)通过所述手柄(305)和第二升降台(304)设置于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板(307)上,所述第一导引模(301)和第二导引模(302)合拢后形成圆柱形导引空腔,所述圆柱形导引空腔的中间设置有凸起的导引筋条(30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夹组件包括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第一缓冲器(310)、第一限位座(311)、第二方向气缸组件(312)、料夹滑块(313)、料夹固定块(314)、料夹(315)、第二缓冲器(316)、第二限位座(317),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和第二方向气缸组件(312)中的直线滑轨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缓冲器(310)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座(311)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的一端,所述第二缓冲器(316)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座(317)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的另一端;所述料夹滑块(313)通过所述第二方向气缸组件(312)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气缸组件(309)上,所述料夹(315)通过所述料夹固定块(314)设置于所述料夹滑块(313)上;所述料夹(31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料腔(318),所述第一夹料腔(318)的位置与所述圆柱形导引空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料夹(315)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料腔(319),所述第二夹料腔(319)的位置与所述产品排列组件(4)的位置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排列组件(4)包括第二步进电机(401)、第一反射光纤(402)、压料架(403)、第二反射光纤(413)、第三支撑板(404)、第一接近开关(405)、第一传送从动轮(406)、调整块(407)、第一底板(408)、第一挡料支架(409)、第一传动主动轮(410)、皮带托块(411)以及第四同步带(412);所述第二步进电机(401)与所述第一传动主动轮(410)相连接,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408)的一端,所述第四同步带(412)通过所述皮带托块(411)与所述第一传动主动轮(410)相连接,并在所述第一底板(40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调整块(407)连接至所述第一传送从动轮(406);所述压料架(403)通过所述第三支撑板(404)设置于所述第四同步带(412)的一侧上方,所述第一反射光纤(402)和第二反射光纤(413)设置于所述压料架(403)的两端,所述第一挡料支架(409)通过所述第一底板(408)设置于所述第四同步带(412)的另一侧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化的电池入壳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然余劲平占先明刘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齐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