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堆、燃料电池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8423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堆、燃料电池及车辆。该电堆包括堆芯和若干个散热组件。堆芯包括多个极板‑膜电极单元,极板‑膜电极单元包括双极板组件和膜电极,膜电极设置于双极板组件的一侧,多个极板‑膜电极单元依次连接,堆芯具有贯通各极板‑膜电极单元的氢气歧管、氧气歧管和冷却液歧管;若干个散热组件与堆芯连接,散热组件包括均热件和半导体制冷片,均热件与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堆芯内,均热件的一部分设置于堆芯内,且另一部分伸出堆芯。该电堆通过均热件和半导体制冷片使堆芯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在电堆外部散失,提升了堆芯内部温度的均匀性,解决了散热器体积大和管路连接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堆、燃料电池及车辆


技术介绍

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具有零排放潜力。但是在极板-膜电极单元层面,极板有效区内存在温差大、组分分布不均匀、水淹等问题,严重影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输出特性,限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多场景应用。

2、在燃料电池系统层面,系统运行时除了会产生驱动外界负载的电能外,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热,特别是在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中,燃料电池的散热需求会更高,散热问题愈加突出。然而,现有的水冷、空冷等形式的散热器单位体积的换热能力有限,导致燃料电池系统的散热器体积过大,限制了燃料电池系统在乘用车、轻卡等空间布置空间紧凑的可移动载具中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堆、燃料电池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质子交换膜电池散热效果差、散热器体积过大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电堆,包括:

4、堆芯,包括多个极板-膜电极单元,所述极板-膜电极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件(21)包括均热板,所述散热组件(2)包括两个半导体制冷片(22),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分别设置于所述均热板的两侧,所述双极板组件(111)包括阳极板(1111)和阴极板(1112),所述膜电极(112)与所述阳极板(1111)连接,多个所述极板-膜电极单元(11)中的至少部分所述阳极板(1111)与所述阴极板(1112)之间夹设有所述均热板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1111)远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的一侧设置有氢...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堆,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件(21)包括均热板,所述散热组件(2)包括两个半导体制冷片(22),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分别设置于所述均热板的两侧,所述双极板组件(111)包括阳极板(1111)和阴极板(1112),所述膜电极(112)与所述阳极板(1111)连接,多个所述极板-膜电极单元(11)中的至少部分所述阳极板(1111)与所述阴极板(1112)之间夹设有所述均热板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1111)远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的一侧设置有氢气流道(1113),所述氢气流道(1113)与所述氢气歧管(113)连通,所述阴极板(1112)远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的一侧设置有氧气流道(1114),所述氧气流道(1114)与所述氧气歧管(114)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堆,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1111)与所述阴极板(1112)靠近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2)的一侧均设置有冷却液流道(1115),所述冷却液流道(1115)与所述冷却液歧管(1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雷高勇赵小军王彦波单风祥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