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787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7
申请实施例属于雾化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主体、排雾件,主体内设置有气道和雾化组件,雾化组件用于产生雾气,气道用于引导雾气流通出主体;排雾件内设置有容纳腔、连通孔和出气孔,连通孔连通气道和容纳腔,出气孔连通容纳腔和外界环境;排雾件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能够转动以控制连通孔与气道连通或分离。当需要排出雾气时,可通过转动排雾件,使连通孔连通容纳腔和气道,此时雾气能够从气道穿过连通孔进入容纳腔,再经由出气孔进入外界环境。当不需要雾气时,可通过转动排雾件,使连通孔与气道分离,此时雾气无法进入容纳腔。综上,本申请通过可转动的排雾件,实现了对雾气流通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雾化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的雾化装置的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排雾件、主体,排雾件和主体之间形成一条供雾气流通的通道,雾气经过该通道流出雾化装置供使用者吸入。为避免雾气在不使用的时候泄露,现有技术常采用拆卸主体中的雾化组件的方式,以避免雾气产生的方式来避免雾气泄露。但该操作复杂,且多次拆卸易影响雾化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者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雾化装置控制雾气流通的方式复杂。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的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主体、排雾件,所述主体内设置有气道和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用于产生雾气,所述气道用于引导所述雾气流通出所述主体;

3、所述排雾件内设置有容纳腔、连通孔和出气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气道和所述容纳腔,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界环境;

4、所述排雾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能够转动以控制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气道连通或分离。

5、进一步地,所述排雾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排雾件,所述主体内设置有气道和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用于产生雾气,所述气道用于引导所述雾气流通出所述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雾件还包括底板,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底板,所述排雾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雾件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包括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排雾件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排雾件的转轴之间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排雾件,所述主体内设置有气道和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用于产生雾气,所述气道用于引导所述雾气流通出所述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雾件还包括底板,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底板,所述排雾件的转动位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雾件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包括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排雾件的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排雾件的转轴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出气孔包括第一出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和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