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电梯检测,具体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梯井道数据都是人工通过传统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费时费力,这种检测方式安全性低,测量误差较大,不利于电梯后期制作和安装,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以及安全性,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可靠,测量精度高,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包括多个红外摄像头、无线通讯模块、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和检测结果输出模块,多个红外摄像头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相连,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与检测结果输出模块相连;所述的红外摄像头分别设置在轿厢开门侧且正对开门侧对应的井道壁、轿厢顶部、轿厢底部、轿厢内;轿厢内的红外摄像头具有语音识别功能。
3、作为优选,所述的红外摄像头随轿厢移动而移动。
4、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通过红外摄像头识别轿厢工作区域,底坑工作区域,平台工作区域,顶层工作区域是否设置机械锁定装置;
6、2.识别井道内是否有永久性固定照明装置;
7、3.识别井道是否为全封闭井道;井道部分封闭,识别人员可以正
8、4.识别电梯是否有轿门门锁装置,无轿门门锁装置,判定轿厢与面对轿厢的井道壁的间距值是否不大于0.15米;
9、5.识别层门地坎下是否设置了层门护脚板,判定层门护脚板的宽度和高度是否符合检规a1.2.2.4(2)的要求;
10、6.判定相邻两层门地坎距离,大于11米,判定是否有中间安全门、消防用防坠落设备、固定式钢斜梯或者具有安全护笼的固定式钢直梯;
11、7.对重运行路径下方如人员可以到达,识别是否有对重安全钳。
12、8.识别底坑对重运行区域是否设置了刚性隔障,且该刚性隔障符合检规a1.2.2.8的要求;
13、9.识别同一井道内是否有多台电梯,有多台电梯,识别电梯与电梯之间是否设置刚性隔障,隔障最低处不高于底坑地面0.3米,向上延伸至底坑深度加2.5米的高度,宽度与井道宽度齐平;识别护栏内侧边缘与相邻电梯的运动部件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0.5米,如是,则该隔障应贯穿整个井道高度,宽度为运动部件宽度每边各加0.1米。识别电梯位于最低层站平层时,识别底坑地面距离轿厢、对重的最低部分如大于2米,则轿厢最低点以下可以不设置刚性隔障;
14、10.识别底坑内井道壁上是否设置爬梯,且该爬梯不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识别是否有进入底坑的通道门,如有,识别其高度不小于1.8米,宽度不小于0.6米;
15、11.识别底坑井道壁上是否设置井道照明开关,识别底坑地面是否平整,识别底坑是否有水,识别底坑井道壁是否存在渗水;
16、12.识别每根导轨是否设置2个导轨支架,识别导轨支架是否固定在井道内混凝土构件上;
17、13.识别底坑缓冲器的垂直度,是否有变形、破损、锈蚀等。识别对重缓冲器附近是否有越程距离标识,识别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撞板最低处是否小于越程标识最大值;
18、14.识别极限到撞弓距离是否小于对重撞板与其对应的缓冲器距离。且对重缓冲器完全被压缩时,识别极限与撞弓仍有接触;
19、15.识别井道内是否设置自动救援装置;如有,电网断电后,识别轿厢是否在大于3秒后开始移动,移动到平层位置后,识别开门状态是否持续不少于10秒;
20、16.识别轿顶是否设置了检修装置;检修装置超过1个时,动作其中1个检修装置,识别电梯轿厢是否移动;同时动作2个检修装置时,识别电梯轿厢是否移动;
21、17.识别是否设置了紧急和测试操作屏;
22、18.识别驱动主机附近1米之内是否有可以直接接近的停止装置;
23、19.识别驱动主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限速器是否设置铭牌;
24、20.识别曳引轮上钢丝绳或者包覆带数量;
25、21.识别曳引轮、滑轮、限速器和张紧轮是否设置防护装置,且防护装置的设置符合检规要求,识别钢丝绳入槽和出槽位置附近是否各设有一个防脱槽装置;
26、22.识别驱动主机工字钢是否用水泥固定或者焊接固定;
27、23.识别轿顶是否设置急停装置,且该装置距离轿门1米以内;
28、24.识别轿厢边缘与井道壁距离,如大于0.3米,则需要设置轿顶护栏,否则不需要设置;如设置了轿顶护栏,则需要满足以下要求:识别轿顶是否设置高度不小于0.1米的踢脚板,护栏高度的一半处是否设置中间栏杆,护栏外侧边缘距离井道壁不大于0.85米时,护栏高度不小于0.7米,护栏外侧边缘距离井道壁大于0.85米时,护栏高度不小于1.1米,识别护栏距离轿顶边缘是否小于0.15米,且护栏外侧0.1米之内与井道内任何物件不能有干涉;
29、25.识别轿顶是否设置轿厢安全窗,且识别是否配置电气安全装置,识别安全窗不能向轿厢内侧开启;
30、26.识别轿厢与对重及其附联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5米;
31、27.识别最上部对重是否固定,识别对重块数量或者总高度。识别非金属材质对重块上、轿顶上、或者底坑内是否设置标识;
32、28.识别轿厢内是否有以下标识:额定载重量,乘客数量、产品编号、制造单位名称或者商标;识别轿厢内是否设置ic卡,且出口层按钮颜色与其它层站按钮不同,或者出口层按钮采用凸起的星形图案;
33、29.识别轿厢是否有正常照明,识别断电后,轿厢是否有应急照明;
34、30.识别轿厢内语音播报系统在下述工况下是否进行语音播报,提示安抚轿厢内乘客;
35、31.识别轿厢护脚板,其垂直部分的高度不小于0.75米,宽度不小于层站入口宽度;
36、32,上述电梯井道部件识别及测量完成后,通过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分析后,通过检测结果输出模块输出检测结果。
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靠,测量精度高,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红外摄像头(1)、无线通讯模块(2)、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3)和检测结果输出模块(4),多个红外摄像头(1)通过无线通讯模块(2)与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3)相连,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3)与检测结果输出模块(4)相连;所述的红外摄像头(1)分别设置在轿厢开门侧且正对开门侧对应的井道壁、轿厢顶部、轿厢底部、轿厢内;轿厢内的红外摄像头具有语音识别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摄像头随轿厢移动而移动。
3.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井道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红外摄像头(1)、无线通讯模块(2)、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3)和检测结果输出模块(4),多个红外摄像头(1)通过无线通讯模块(2)与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3)相连,数据及图像处理模块(3)与检测结果输出模块(4)相连;所述的红外摄像头(1)分别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瑾,李贵霖,秦文,党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