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具,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患者颌、面、颈部的医用辐射防护用具。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的技术的发展,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介入医学是利用x射线透射设备进行介入手术的重要临床放射诊疗。尽管介入诊疗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条件,但医生需要在辐射环境下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而介入操作现场辐射计量率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检查,介入手术过程中,治疗患者将长时间暴露于高能x射线下。因此,他们的受照射剂量相比其他放射医疗人员更高。随着介入手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手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大多年老、体弱,且需要多周期、反复接受介入治疗,因此,他们所接受辐射剂量的时间也随之加长,射线所引发的随机性效应概率随之增大。
2、以甲状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腺体接受照射剂量于手术曝光时间成正比,必须做好术中患者防护,提高整体防护意识,减少每位介入患者的辐射相关副损伤。
3、
4、目前辐射防护用具仅有颈部防护用具,主要是甲状腺铅围脖,大多数医疗单位无患者的辐射防护用具,铅围脖自身偏重,且使用时需放置于患者颈部,对患者造成一定压迫感,对于年老体弱的肿瘤患者甚至会出现窒息感,且铅围脖不能有效防护颌面部。
5、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电离辐射的医疗用途中的辐射防护要求,在安全标准丛书第ssg-46号指出,在诊断和介入性医疗照射中,优化是“将患者的照射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以实现所需的诊断或治疗目标”。因此弥补当前介入治疗患者防护上存在的漏洞问题,优化受照射过程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介入患者颌、面、颈部的医用辐射防护用具。本技术针对患者的部分腺体进行防辐射保护,并采用支架式构造,使保护用具不接触患者,避免因用具过重(铅材质)且接触身体压迫患者引起患者不适。
2、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3、一种介入患者颌、面、颈部的医用辐射防护用具,包括防护板和设置于防护板两侧的支撑板,防护板为弧度3.143rad即180°的半圆形弧面,在支撑板尾部设有支撑底。所述的支撑底长度为7.5-8.5cm,厚度为2-2.5cm;所述的防护板弧面的长度为15.5-16.5cm,所述的防护板、支撑板和支撑底为一体成型。所述的头侧边缘位于防护板上部,成60°角。所述的防护板为透明铅质玻璃防护板。
4、本技术设计采用立体支撑整体结构,采用透明铅质玻璃材料,既可以改良传统铅围脖对颈部压迫,又增加防护面积;使用方便,可重复使用,尽可能减少介入患者辐射剂量,减轻腺体损伤。该设计的头侧弧形具有保护颌下腺、腮腺、牙齿等防护功能。
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6、(1)本技术医用辐射防护主体,可有效防护颌、面、颈部;
7、(2)设计的主体支撑板结合支撑底,不仅解除传统铅围脖的颈部压迫感,使用时更加稳定;
8、(4)面部弧形及头侧边缘设计,使患者口鼻外露,方便术中沟通及患者吸氧。
9、本技术既能用于x线ct等影像检查的辐射防护,也能用于介入治疗和放疗领域的辐射防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患者颌、面、颈部的医用辐射防护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板(1)和设置于防护板(1)两侧的支撑板(2),防护板(1)为弧度3.143rad的半圆形弧面,在支撑板(2)尾部设有支撑底(3);所述的防护板(1)弧面的长度为15.5-16.5cm,所述的防护板(1)、支撑板(2)和支撑底(3)为一体成型,防护板(1)上部的头侧边缘(4)成60°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护板(1)为透明铅质玻璃防护板(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底长度为7.5-8.5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患者颌、面、颈部的医用辐射防护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板(1)和设置于防护板(1)两侧的支撑板(2),防护板(1)为弧度3.143rad的半圆形弧面,在支撑板(2)尾部设有支撑底(3);所述的防护板(1)弧面的长度为15.5-16.5cm,所述的防护板(1)、支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翔,朱丽娜,郝静,祁辅亮,张强,曹怀宇,陶然岑,李腾,
申请(专利权)人:包头市肿瘤医院包头市第七医院,包头市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