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社交机器人及交互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社交机器人及交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613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社交机器人及交互方法,社交机器人包括壳体组件,设置有容置空间,壳体上方设置有开口;头部组件,设置在开口处,头部组件包括头部外壳和压膜传感器,压膜传感器设置在头部外壳的底部;摆动组件,包括动力件和摆动件,动力件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摆动件延伸至壳体组件的外侧,动力件的末端设置有输出齿轮,摆动件上设置有转动齿轮,输出齿轮啮合于转动齿轮;移动组件,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底部,移动组件用于驱动社交机器人的行走;控制组件,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控制组件电连接于压膜传感器、动力件和移动组件。本申请通过控制组件控制头部组件、摆动组件和所述移动组件,使得社交机器人与人的互动方式更多样,更有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特别是涉及一种社交机器人及交互方法


技术介绍

1、人们在公共场所的等待区一般容易受到情感上的挑战,因为当人们处于等待状态时,他们可能会在情绪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容易出现社交回避,甚至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同时,长时间的等待还会使人们对服务质量产生怀疑。近年来,公共空间中的社交机器人应用也在日益增多,大部分的设计仍旧主要集中在提供如售票、导航和程序指导等辅助性服务,而关于如何利用这些机器人来满足人们在等待场所的情感需求,目前的研究仍然很少。

2、在现有技术中,在公共场所中部署的社交机器人一般用于完成某些特定任务,如售票,导航,流程指导等,这种互动方式相对单一,用户与社交机器人交互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乏味。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社交机器人及交互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公共场所中的社交机器人互动方式相对单一,用户与社交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比较乏味的问题。

2、本申请提出一种社交机器人及交互方法,包括:

3、壳体组件,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有开口;

4、头部组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头部组件包括头部外壳和压膜传感器,所述压膜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头部外壳的底部;

5、摆动组件,包括动力件和摆动件,所述动力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摆动件延伸至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所述动力件的末端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摆动件上设置有转动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啮合于所述转动齿轮;

6、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部,所述移动组件用于驱动社交机器人的行走;

7、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于所述压膜传感器、所述动力件和所述移动组件。

8、可选地,所述头部组件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置在所述头部外壳和所述压膜传感器之间。

9、可选地,所述动力件包括舵机和舵机盘,所述舵机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舵机盘设置在所述舵机的末端,所述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舵机盘上。

10、可选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后壳,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用于放置所述动力件。

11、可选地,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二支撑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台之间;

12、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板,所述第二支撑台用于放置所述第一控制板。

13、可选地,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三支撑台,所述第三支撑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台的上方;

14、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三支撑台用于放置所述第二控制板。

15、可选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板;

16、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电机和车轮,所述电机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控制板,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车轮。

17、可选地,所述电机和所述车轮均设置为两个;

18、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底部,两个所述车轮与所述万向轮呈三角形设置。

19、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基于所述的社交机器人的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0、所述社交机器人实时检测四周是否有人出现,当检测到没人时,所述社交机器人维持睡眠状态,当检测到有人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摆动件对人发出社交邀请;

21、当所述社交邀请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且没人回应时,所述社交机器人恢复所述睡眠状态;

22、当所述社交邀请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得到人的回应时,所述控制组件判断人是否与所述社交机器人发生了互动;

23、若人与所述社交机器人未发生互动,所述社交机器人恢复所述睡眠状态;

24、若人对所述社交机器人发生拍打动作,所述控制组件判断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并根据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作出对应的动作。

25、可选地,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根据所述压膜传感器受到的拍击力设置为第一拍打力度、第二拍打力度和第三拍打力度;

26、所述若人对所述社交机器人发生拍打动作,所述控制组件判断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并根据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作出对应的动作,具体包括:

27、当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位于所述第一拍打力度的范围时,控制所述社交机器人启动第一行为模式;

28、当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位于所述第二拍打力度的范围时,控制所述社交机器人启动第二行为模式;

29、当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位于所述第三拍打力度的范围时,控制所述社交机器人启动第三行为模式;

30、其中,所述第一行为模式包括:所述社交机器人维持第二预设时间的站立动作,且所述摆动组件维持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第一预设摆动动作,并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判断人是否与所述社交机器人有交互动作,若没有所述交互动作,所述社交机器人恢复所述睡眠状态,若有所述交互动作,返回判断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

31、所述第二行为模式包括:所述社交机器人维持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旋转动作,且所述摆动组件维持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第二预设摆动动作,并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判断人是否与所述社交机器人有交互动作,若没有所述交互动作,所述社交机器人恢复所述睡眠状态,若有所述交互动作,返回判断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

32、所述第三行为模式包括:所述社交机器人的所述摆动组件维持所述第二预设时间的第三预设摆动动作,且跑开至原始位置后,所述社交机器人恢复所述睡眠状态。

33、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在壳体组件内设置有容置空间,给头部组件、摆动组件、移动组件和控制组件放置的空间,增加社交机器人的美观性;其次,本申请通过将头部组件设置在壳体上方的开口处,设置头部组件包括头部外壳和压膜传感器,并将压膜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组件的上方,且位于头部外壳的底部,当人拍打社交机器人的头部时,压膜传感器感受到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传递相应的信号给动力件和移动组件,动力件和移动组件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本申请通过设置摆动组件包括动力件和摆动件,并将动力件设置在容置空间内,设置摆动件延伸至壳体组件的外侧,并在动力件的末端设置有输出齿轮,在摆动件上设置有转动齿轮,使得输出齿轮啮合于转动齿轮,控制组件通过控制动力件的转动,进而控制摆动件对应的动作,使得社交机器人与人的互动方式更多样,更有趣;此外,本申请通过将移动组件设置在容置空间的底部,使得移动组件在控制组件的驱动下带动社交机器人行走,增大社交机器人的智能性。

3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组件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置在所述头部外壳和所述压膜传感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件包括舵机和舵机盘,所述舵机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舵机盘设置在所述舵机的末端,所述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舵机盘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后壳,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用于放置所述动力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二支撑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台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三支撑台,所述第三支撑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台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三控制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和所述车轮均设置为两个;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社交机器人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打动作的力度根据所述压膜传感器受到的拍击力设置为第一拍打力度、第二拍打力度和第三拍打力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组件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置在所述头部外壳和所述压膜传感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件包括舵机和舵机盘,所述舵机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舵机盘设置在所述舵机的末端,所述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舵机盘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后壳,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用于放置所述动力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社交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支撑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亮孔智雷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