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5366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属于植物生物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种子的采收和处理、种子的清洗和灭菌、初代培养、成苗培养这4个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大量地培养出优质野生大豆组培苗,可应用于野生大豆的种苗快繁、种质资源保存、诱变育种、倍性育种、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生物,具体涉及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


技术介绍

1、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起源于中国,为豆科大豆属的缠绕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田边、河岸、沼泽、树林和芦苇丛等环境中。野生大豆的生物学特征是:茎杆细,一般攀援外物生长,没有外物时可相互缠绕匍匐地面生长;三片叶,叶子比栽培大豆的小,一般呈卵圆形,且叶子正反面都有绒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比较小,一般为白色或者淡紫色,花萼呈钟形,花冠呈蝶形,旗瓣近圆形;荚果较小有绒毛,一般每荚中有2~4粒种子,成熟种子呈黑褐色。

2、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在我国分布广泛,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现有资源6000余份,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野生大豆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野生大豆的丰产潜力较大、品质优异、抗逆性和适应能力较强、含有很多抗病虫基因等,是扩大品种遗传基础的最好物种。近年来,全国的大豆专家瞄准野生大豆开展研究,目的是要通过挖掘并发挥野生大豆的基因潜力,以创新选育出优良的大豆新品种,提高我国的大豆产出,从而减少对海外大豆的依赖,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3、研究建立野生大豆的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技术支撑野生大豆的种苗快繁、种质资源保存、诱变育种、倍性育种、遗传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4、目前有关大豆组织培养技术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栽培大豆,而对野生大豆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形态、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栽培大豆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不适用于野生大豆;2.目前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技术是通过种子培养后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愈伤组织的分化形成苗。此技术的问题是愈伤组织的遗传变异性较大,其分化成的苗难于稳定地保持母株的遗传背景;3.野生大豆的种子存在硬实休眠现象,一般很难发芽,目前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时,往往是通过破除种皮或者切除子叶和下胚轴连接的部位或者切开种子等处理后再进行培养。此技术的问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培养材料,影响种子的萌发,且这些技术处理是否会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尚未见数据报道;5.目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缺乏野生大豆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难于实现种苗数量的扩繁;6.野生大豆愈伤组织不易分化出苗,分化率较低,仅为25%左右;7.从野生大豆愈伤组织上再生的幼苗生长缓慢,表现为,一般在培养40d后才分化出苗,出苗后30d左右只有3~5片叶子;8.野生大豆不同部位(上胚轴、下胚轴、根轴、子叶等)诱导来的愈伤组织生根能力不同,有的愈伤组织不易生根,而有的愈伤组织分化生根率可达70%以上;9.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复杂,用到了4种不同的培养基。

5、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植物生物
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该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大量地培养出优质野生大豆组培苗,可应用于野生大豆的种苗快繁、种质资源保存、诱变育种、倍性育种、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a、种子的采收和处理:在野生大豆生长季,当野生大豆成熟后,采收饱满、无病虫害、完好且无开裂的野生大豆豆荚,然后自然阴干处理;

5、b、种子的清洗和灭菌:将经a步骤处理后的豆荚剥开,挑选出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然后进行种子的清洗和灭菌处理;

6、c、初代培养:将经b步骤处理后的种子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中,于25±2℃下培养,当种子萌发生长成高5.0~7.0cm、生长健壮的植株时,完成初代培养;

7、所述的初代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ms+6-苄氨基嘌呤0~0.8mg/l+萘乙酸0~0.01mg/l+白砂糖25~30g/l+琼脂粉5.5~5.8g/l,ph为5.8~6.0;

8、d、成苗培养:将c步骤得到的植株切成含腋芽的茎段;然后将含腋芽的茎段接种到成苗培养基中,于25±2℃下培养成苗;

9、所述的成苗培养基为:改良的基础培养基ms+6-苄氨基嘌呤0.5~1.0mg/l+萘乙酸0.01~0.05mg/l+白砂糖25~30g/l+琼脂粉5.5~5.8g/l,ph为5.8~6.0;所述的改良的基础培养基ms是n h4no3、kno3、kh2po4的含量为基础培养基ms中n h4no3、kno3、kh2po4相应各自含量的1.7倍、1.3倍、2.35倍,其余成分浓度保持与基础培养基ms一致。

10、进一步,优选的是,a步骤中,自然阴干处理的具体方法为:

11、将野生大豆豆荚装入40目的尼龙网袋,不碰撞、不挤压豆荚,并放置于清洁、通风、无鼠害、常温、阴凉的环境中,放置的时间长为1.0年~1.5年,以让其充分的自然阴干。

12、进一步,优选的是,b步骤中,种子清洗的具体方法为:

13、先用体积浓度为1%~2%的洗洁精水溶液浸泡15~20s,然后无菌水浸洗5~10s,最后用体积分数75%的酒精浸泡消毒10~15s。

14、进一步,优选的是,b步骤中,种子灭菌的具体方法为:

15、先用质量分数0.2%升汞溶液灭菌6~8min,再用无菌水浸泡清洗20~25min,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种子的表面水分。

16、进一步,优选的是,c步骤中,培养时,光照强度为2900~3400lx,光照时间为12~14h/d,培养时间为13~15d。

17、进一步,优选的是,d步骤中,所述的含腋芽的茎段长为0.8~1.5cm。

18、进一步,优选的是,d步骤中,培养时,光照强度为3500~4000lx,光照时间为15~17h/d,成苗培养的时间为18~20d。

19、进一步,优选的是,d步骤中,还包括增殖培养,具体为:将成苗切成含腋芽的茎段,所述的含腋芽的茎段长为0.8~1.5cm;然后将含腋芽的茎段接种到成苗培养基中,于25±2℃下培养成苗;依此反复循环。

20、进一步,优选的是,d步骤中,增殖培养的继代周期为18~20d。

21、本专利技术中,琼脂粉的强度为1200g/cm2。

22、本专利技术c步骤中,初代培养时的种子发芽率达96%以上。

23、本专利技术d步骤中,野生大豆成苗培养时的生长速度较快,成苗率为100%,生根率达100%,根系发达,根从基部发出,基部无愈伤组织,苗生长势较好、健壮,无玻璃化;增殖时的增殖系数可达3.00以上。

24、本专利技术将c步骤得到的植株切成含腋芽的茎段时,茎段包括顶端的茎尖在内;含有茎尖这部分的茎段长度优选为0.8~1.0cm,其余茎段长度优选为1.0~1.5cm。

2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26、(1)本专利技术通过野生大豆的种子培养形成植株,再经过植株的含腋芽的茎段成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步骤中,自然阴干处理的具体方法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步骤中,种子清洗的具体方法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步骤中,种子灭菌的具体方法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C步骤中,培养时,光照强度为2900~3400Lx,光照时间为12~14h/d,培养时间为13~15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步骤中,所述的含腋芽的茎段长为0.8~1.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步骤中,培养时,光照强度为3500~4000Lx,光照时间为15~17h/d,成苗培养的时间为18~20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步骤中,还包括增殖培养,具体为:将成苗切成含腋芽的茎段,所述的含腋芽的茎段长为0.8~1.5cm;然后将含腋芽的茎段接种到成苗培养基中,于25±2℃下培养成苗;依此反复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步骤中,增殖培养的继代周期为18~20d。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步骤中,自然阴干处理的具体方法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步骤中,种子清洗的具体方法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b步骤中,种子灭菌的具体方法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c步骤中,培养时,光照强度为2900~3400lx,光照时间为12~14h/d,培养时间为13~15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组织培养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亮杨进成李艳兰张玉荣左丽娟张钟姚万福胡新洲段永华邓成忠方吉祥陈佳清周翠英蔡述江张莉黄晓霞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玉溪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