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4196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9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属于离焦镜片技术领域。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包括镜片基体;多组离焦区域,多组所述离焦区域沿所述镜片基体几何中心向外扩散并嵌套设置,每组所述离焦区域形成为环形且等间隔设置。本申请技术方案优化现有的多点离焦镜片的结构,通过多离焦区域的设置,改善了传统单一离焦区域的设置导致长时间佩戴后带来干预性散光的问题,从而在有效调节和改善近视问题的同时,改善佩戴者出现散光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属于离焦镜片。


技术介绍

1、近视是常见屈光问题,目前临床常以光学手段进行近视防控,但因视力及眼部状态存在差异,其所使用的镜片亦会有所不同。多点离焦镜片是临床常用镜片,其镜面产生贝壳状弯曲力,可以减少视网膜远视性离焦,甚至形成近视性离焦,以达到延缓近视进展的目的。

2、但是现有的多点离焦镜片采用了线性固定施加离焦量的设计方法,不考虑屈光不正的近视患者的屈光力大小,采用一刀切的离焦量施加,可能过施过矫。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附着在镜片前表面的微透镜边缘与镜片绕圆相接位置,为二阶不可导,产生高柱镜的杂散光带,离焦量越大,杂散光带随着增大。由于近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儿童,眼球尚未发育成熟,人眼长期佩戴会带来干预性散光,导致可能会导致没有散光的近视患者散光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包括:镜片基体;

3、多组离焦区域,多组所述离焦区域沿所述镜片基体几何中心向外扩散并嵌套设置,每组所述离焦区域形成为环形且等间隔设置。

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技术方案优化现有的多点离焦镜片的结构,通过多离焦区域的设置,改善了传统单一离焦区域的设置导致长时间佩戴后带来干预性散光的问题,从而在有效调节和改善近视问题的同时,改善佩戴者出现散光问题的发生。

5、进一步的,每组所述离焦区域包括至少两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由多个微透镜沿所述镜片基体几何中心环形阵列而成;所述离焦区域为4组,其中最内圈的为第一离焦区域,由内向外依次扩散形成第二离焦区域、第三离焦区域和第四离焦区域。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将离焦区域设为4组,通过对离焦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改善单一离焦量导致患者佩戴后出现散光的问题。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离焦区域的离焦量大于离焦区域内剩余其他离焦其余的离焦量。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离焦区域的离焦量为4.50~5.50d。

9、由于为了持续减缓眼轴的增长,所施加的近视离焦干预应发生在距视网膜黄斑中央凹20度的视场角内,当施加的近视离焦发生在距视网膜黄斑中央凹15度视场角内时,效果最好,所以针对此,本申请将第二离焦区域设置为距视网膜黄斑中央凹15度视场角内,通过在该区域内加大离焦量的施加,其余区域减小离焦量的施加,从而避免了过施过矫,提高舒适度达到近视防控的效果。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焦区域设有两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每个所述微透镜的直径为0.9mm。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离焦区域设有三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每个所述微透镜的直径为1.0mm。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离焦区域设有三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每个所述微透镜的直径为1.1mm。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离焦区域设有五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每个所述微透镜的直径为1.2mm。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进一步优化了离焦区域内组成透镜环的透镜的尺寸,通过选用由内向外依次递增的方案,使离焦区域内的透镜形成散射状对称分布结构,起到了良好的连续离焦干预的效果。

15、进一步的,每圈所述透镜环之间的间距均为0.3mm。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优化了透镜环之间的间隔距离,避免透镜加工中因刀具半径的误差导致透镜过切和透镜堆积的现象,同时有效改善了镜片在后续的注塑、浇注热固、光固化导致基片透镜离焦量损失不可控、视觉质量差、成像不舒服的问题。

17、第二部分,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框架眼镜,采用了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点离焦镜片。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申请技术方案制备的多点离焦镜片具有良好的防止过施过矫的效果,所以本申请制备的框架眼镜也具有上述优异性质。

19、借由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0、第一、本申请技术方案优化现有的多点离焦镜片的结构,通过多离焦区域的设置,改善了传统单一离焦区域的设置导致长时间佩戴后带来干预性散光的问题,从而在有效调节和改善近视问题的同时,改善佩戴者出现散光问题的发生。

21、第二、本申请优化了透镜环之间的间隔距离,避免透镜加工中因刀具半径的误差导致透镜过切和透镜堆积的现象,同时有效改善了镜片在后续的注塑、浇注热固、光固化导致基片透镜离焦量损失不可控、视觉质量差、成像不舒服的问题。

22、第三、由于为了持续减缓眼轴的增长,所施加的近视离焦干预应发生在距视网膜黄斑中央凹20度的视场角内,当施加的近视离焦发生在距视网膜黄斑中央凹15度视场角内时,效果最好,所以针对此,本申请将第二离焦区域设置为距视网膜黄斑中央凹15度视场角内,通过在该区域内加大离焦量的施加,其余区域减小离焦量的施加,从而避免了过施过矫,提高舒适度达到近视防控的效果;

23、在此基础上,本申请能根据实际需求,即佩戴者实际的近视程度进行调整离焦量,应施尽施,避免过矫过施,提高佩戴舒适度。

24、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离焦区域包括至少两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由多个微透镜(6)沿所述镜片基体(1)几何中心环形阵列而成;所述离焦区域为4组,其中最内圈的为第一离焦区域(2),由内向外依次扩散形成第二离焦区域(3)、第三离焦区域(4)和第四离焦区域(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焦区域(3)的离焦量大于离焦区域内剩余其他离焦区域的离焦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焦区域(3)的离焦量为4.50~5.50D。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焦区域(2)设有两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6),每个所述微透镜(6)的直径为0.9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焦区域(3)设有三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6),每个所述微透镜(6)的直径为1.0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离焦区域(4)设有三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6),每个所述微透镜(6)的直径为1.1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离焦区域(4)设有五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6),每个所述微透镜(6)的直径为1.2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每圈所述透镜环之间的间距均为0.3mm。

10.一种框架眼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点离焦镜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离焦区域包括至少两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由多个微透镜(6)沿所述镜片基体(1)几何中心环形阵列而成;所述离焦区域为4组,其中最内圈的为第一离焦区域(2),由内向外依次扩散形成第二离焦区域(3)、第三离焦区域(4)和第四离焦区域(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焦区域(3)的离焦量大于离焦区域内剩余其他离焦区域的离焦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焦区域(3)的离焦量为4.50~5.50d。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点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焦区域(2)设有两圈透镜环,每圈所述透镜环内设有若干微透镜(6),每个所述微透镜(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卓仇谷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圣谱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