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胸腔引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胸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1、目前,现有的胸腔引流管在使用时,通常是将胸腔引流管患者端插入人体中,然后在引流管穿出胸壁处与皮肤缝在一起,从而将胸腔引流管主体与人体固定,在引流时,胸腔引流管主体不会晃动脱离人体,这种方法使用不便,同时增加了人体的皮肤损伤。术后疼痛大多是由于术中对肋间神经损伤所致伤口疼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对患者的术后呼吸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床活动产生明显的限制作用,进而造成术后患者肺部感染、肺不张、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仍常规采用传统的静脉注射或临时肌肉注射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其药物持续时间较短,效果不佳,且长时间、多次用药的剂量相对较大,容易导致药物依赖、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若单操作孔或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于操作切口肋间放置多孔导管行术后持续肋间镇痛,可明显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2、但是,现有的胸腔引流管存在以下缺陷:
3、传统的胸腔引流管为单腔引流管,无法同时做冲洗用治疗脓胸时常常需置入2根或以上的胸腔引流管,引流效率低且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胸腔引流管,其能解决引流效率低且效果差的问题。
2、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新型胸腔引流管,包括主管路、第一分管路、第二分管路、固定球囊、指示阀门,所述主管路沿中间分成两半并形成上管路、下管路,所述上管路与所述第一分管
4、进一步地,所述上给药管道沿第一分管路的边缘延伸并在端部设有上给药管道开口。
5、进一步地,所述下给药管道沿第二分管路的边缘延伸并在端部设有下给药开口。
6、进一步地,所述下给药开口位于所述固定球囊的位置处。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管路的出口端部设置有螺旋结构凹槽。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管路沿分叉处设置有塑性波纹结构。
9、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0、所述固定球囊的端部设有固定球囊充液口;所述固定球囊设置有可评估球囊的压力的指示阀门;所述主管路的侧部设置有下给药管道、上给药管道。采用主管路、第一分管路、第二分管路、固定球囊、指示阀门的配合,单操作孔或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于操作切口肋间放置多孔导管行术后持续肋间镇痛,可明显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引流效率高。
1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胸腔引流管,包括主管路、第一分管路、第二分管路、固定球囊、指示阀门,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给药管道沿第一分管路的边缘延伸并在端部设有上给药管道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给药管道沿第二分管路的边缘延伸并在端部设有下给药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给药开口位于所述固定球囊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管路的出口端部设置有螺旋结构凹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管路沿分叉处设置有塑性波纹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胸腔引流管,包括主管路、第一分管路、第二分管路、固定球囊、指示阀门,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给药管道沿第一分管路的边缘延伸并在端部设有上给药管道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给药管道沿第二分管路的边缘延伸并在端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然博,刘义,邵永丰,蔡睿章,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恒华生物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