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259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包括:管廊建筑体,管廊建筑体的一侧开设有电力管线腔,电力管线腔的一侧有油路管道腔,油路管道腔的另一侧开设有综合管线腔,油路管道腔的内部下方固定设置有油路管道支座;均设置在电力管线腔、油路管道腔和综合管线腔的上方,第一排水管道向下贯穿延伸至蓄水池的内部,蓄水池的内部两侧以及两端均设置连接座,设置有滑杆之间滑动连接有浮力板,浮力板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插接块,蓄水池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口;第二排水管道,排水口与第二排水管道的连接处固定设置有抽水泵,该装置结构简单紧凑,能有效的防止管廊建筑体内进水同时还能对管廊内进行自动化实时监控,适用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管廊,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有的建筑物智能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地下管廊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地下管廊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常出现地下管廊内部渗水的现象,进而导致地下管廊内部管件进水,以及引起金属管件的腐蚀,使管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电力系统瘫痪、漏水、漏气等大型事故现象。

2、公开号为cn202011095581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所述疏水管内的水由于重量作用落至储水槽内,当密封板表面的水位逐渐升高,由于浮力作用,所述椭圆浮球向上运动,所述第二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接触,所述控制器控制警报器发出警报,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3、但是上述专利技术中的椭圆浮球在浮力作用下上升时得不到固定,可能会在水面上进行不规律的运动导致所述第二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无法接触,警报器无法发出警报。即使警报发出,在工作人员到达处理的空档期并不能得到及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管线腔(2)、油路管道腔(3)和综合管线腔(4)之间贯穿设置有横梁(16),所述横梁(16)的下方且电力管线腔(2)、油路管道腔(3)和综合管线腔(4)的内部均设置有监测机构(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20)的四周边角处开设有连接孔(2001),每组所述连接孔(2001)与滑杆(19)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浮力板(20)的中间部位固定设置有十字支架(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管线腔(2)、油路管道腔(3)和综合管线腔(4)之间贯穿设置有横梁(16),所述横梁(16)的下方且电力管线腔(2)、油路管道腔(3)和综合管线腔(4)的内部均设置有监测机构(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板(20)的四周边角处开设有连接孔(2001),每组所述连接孔(2001)与滑杆(19)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浮力板(20)的中间部位固定设置有十字支架(2002),所述浮力板(20)与十字支架(2002)之间固定连接有滤网(20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支架(2002)与插接块(2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插接块(21)的上方设置有传感器(2101),且呈三角形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机构(15)包括若干组横杆(1501),每组所述横杆(1501)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栓(15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机构(15)还包括连接块(1505),所述连接块(1505)的上方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503),所述连接板(1503)与连接块(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春刘爱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伟腾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