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光元件及含有该遮光元件的卷帘底轨和卷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1179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遮光元件及含有该遮光元件的卷帘底轨和卷帘,其中遮光元件包括遮光片、限位片或者遮光元件为毛条。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与遮光元件相适配的卷帘底轨,其上端与卷帘本体相接,下端设有容纳遮光元件的腔室。本技术能够解决卷帘放卷后,当下端接触面不平整时的底部漏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上下收放式卷帘的遮光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卷帘,具体涉及遮光元件及含有该遮光元件的卷帘底轨和卷帘


技术介绍

1、卷帘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许多场所都需要安装卷帘进行光线遮挡,如办公室窗、酒店落地窗、居室窗台、写字楼办公区玻璃隔板、沿街商铺门面等。卷帘的种类多样,常见的有左右开合式、上下收放式等。尤其是上下收放式卷帘,因其使用方便,外形美观,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使用场所更为广泛。但是现有的上下收放式卷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弊端,即在一些场所,当下端接触面不平整时,卷帘无法与下端接触面完全接合,导致存在明显空隙,因而影响了上下收放式卷帘的遮光效果,不能完全发挥遮光、防漏光等核心功能。这类卷帘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专利技术创造中。技术专利cn213087875u公开了一种遮光程度可调式电动窗帘,通过电动方式带动挡光板转动调节挡光板的相对倾斜角度,从而实现了技术目的;但是当窗帘的下端接触面起伏不平时,由于该技术的窗帘下端长条一体设计,哪怕所有挡光板调节为竖直角度,仍会有些许光线透过。同理,技术专利cn204782665u与上述专利类似,也存在上述相同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柔性材质的卷帘,其与下端接触面的接触会更严密一些,但仍然存在褶皱透光问题,并且美观度和自动功能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光元件及含有该遮光元件的卷帘底轨,主要用于卷帘,以解决上下收放式卷帘与不平整的下端接触面不能完全接合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遮光元件,所述遮光元件采用以下任一种方式:

4、(1)所述遮光元件包括遮光片、限位片,所述遮光片垂直连接于所述限位片上,遮光片包括第一单或多层片和第二多层片,多层片之间具有空隙;第一单或多层片的第一端部从第二多层片的第二端部插入所述空隙中或所述第一单或多层片的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多层片的第二端部与限位片下的单层片相接;第一单或多层片的第二端部突出于限位片的第二端部且/或第二多层片的第一端部突出于限位片的第一端部;

5、(2)所述遮光元件包括遮光片、限位片,所述遮光片垂直连接于所述限位片上,遮光片包括第一单层片和第二单层片,第一单层片的第一端部与第二单层片的第二端部紧密接触;第一单层片的第二端部突出于限位片的第二端部且/或第二单层片的第一端部突出于限位片的第一端部;

6、(3)所述遮光元件为毛条,使用状态时,所述毛条固定于底轨上,所述毛条的方向向下,并且与所述底轨重力线形成夹角。

7、上述(1)和(2)的结构设置能够使得遮光元件首尾相连,沿直线方向紧密排列。

8、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1)中第一单或多层片为单层片,第二多层片为双层片,多个所述遮光元件通过方式a1)或a2)进行拼接:a1)前一个遮光元件的单层片插入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空隙;a2)后一个遮光元件的单层片插入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空隙。

9、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1)中的前后遮光元件之间插入单层片形成的重叠区域的长度小于等于被插入的双层片突出于所述限位片的第一端部的长度。

10、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空隙宽度大于后一个遮光元件的单层片厚度;或者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空隙宽度大于前一个遮光元件的单层片厚度,这样能够保持两个遮光元件相互间自由移动。

11、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2)中的多个所述遮光元件通过方式a1)或a2)进行拼接:a1)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一单层片紧密接触于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二单层片;a2)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一单层片紧密接触于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二单层片。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与所述遮光元件相适配的卷帘底轨,上端与卷帘本体相接,下端设有容纳遮光元件的腔室;腔室下端设有开口,供遮光片穿过;遮光元件的侧面宽度小于腔室的侧面宽度但大于开口的宽度,遮光元件能在腔室内上下移动。

13、进一步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凸台。

14、更进一步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向腔室内凸起的凸台;开口的上表面即所述凸台的上表面。

15、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片上设置有支脚;支脚的高度大于等于凸台的高度;腔室高度大于等于遮光元件的高度。

16、上述设置,使得不过大的下端接触面不平整度,不会导致限位片抵触到腔室顶部端面或下端接触面直接抵触到底轨下端部而对底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从而使底轨不能保持水平而影响卷帘美观度。

1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腔室放置一个或多个遮光元件,具体由底轨长度和遮光元件长度而定。

18、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底轨下部固定有毛条。

19、进一步的,毛条与底轨的固定方式为卡扣、粘贴、焊接中的一种。

20、更进一步的,底轨下部设置有斜向凹槽,毛条的基底卡入凹槽中,从而起到固定毛条的作用。

21、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底轨既设置有(1)或(2)中的一种遮光元件,又设置有毛条。

22、毛条能够进一步阻隔光线,与遮光片形成双层阻隔效果;尤其是当遮光片之间刚性接触形成微小空隙时,毛条作为第二层阻隔部件,发挥挡光效果。

23、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卷帘,具有如上所述的卷帘底轨。

24、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能够解决卷帘放卷后,当下端接触面不平整时的底部漏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上下收放式卷帘的遮光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任一种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式(1)中所述第一单或多层片为单层片,所述第二多层片为双层片,多个所述遮光元件通过方式a1)或a2)进行拼接:a1)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插入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a2)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插入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前后所述遮光元件之间插入所述单层片形成的重叠区域的长度小于等于被插入的所述双层片突出于所述限位片的第一端部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宽度大于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厚度;或者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宽度大于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式(2)中的多个所述遮光元件通过方式a1)或a2)进行拼接:a1)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一单层片紧密接触于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二单层片;a2)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一单层片紧密接触于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二单层片。

6.一种与权利要求1中方式(1)或方式(2)中所述遮光元件相适配的卷帘底轨,上端与卷帘本体相接,其特征在于,下端设有容纳所述遮光元件的腔室;所述腔室下端设有开口,供所述遮光片穿过;所述遮光元件的侧面宽度小于所述腔室的侧面宽度但大于所述开口的宽度,所述遮光元件能在所述腔室内上下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帘底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凸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帘底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内首尾拼接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遮光元件。

9.一种与权利要求1中方式(3)中所述的毛条相适配的卷帘底轨,上端与卷帘本体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轨下部固定有所述毛条,固定方式选自卡扣、粘贴、焊接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帘底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轨下部设置有斜向凹槽,所述毛条的基底卡入所述凹槽中。

11.一种与权利要求1中方式(1)~(3)任一种所述遮光元件相适配的卷帘底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采用方式(1)、方式(2)、方式(3)、方式(1)和(3)的组合、方式(2)和(3)的组合中的任一种。

12.一种卷帘,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卷帘底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任一种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式(1)中所述第一单或多层片为单层片,所述第二多层片为双层片,多个所述遮光元件通过方式a1)或a2)进行拼接:a1)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插入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a2)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插入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前后所述遮光元件之间插入所述单层片形成的重叠区域的长度小于等于被插入的所述双层片突出于所述限位片的第一端部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宽度大于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厚度;或者后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空隙宽度大于前一个所述遮光元件的所述单层片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式(2)中的多个所述遮光元件通过方式a1)或a2)进行拼接:a1)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一单层片紧密接触于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二单层片;a2)后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一单层片紧密接触于前一个遮光元件的第二单层片。

6.一种与权利要求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庆繁智能遮阳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