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9600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结构;第二换热结构;进风结构;所述第一换热结构上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换热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在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侧设置第二换热结构,经过第一换热结构换热后的气体与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热交换而进行等湿升温,第一换热结构处产生的冷凝水能够被引流结构输送至第二换热结构上,使低温的冷凝水也与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冷量来提高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的降温除湿效果,实现冷凝水的再利用,降低系统能耗,从而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1、翅片式换热器因换热效率高、工艺简单、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空调设备中,尤其是包括风机盘管、空调箱、风管机等空调室内末端。通过管内走冷媒的形式冷却管路外壁及翅片,回风或新风在风机作用通过翅片通道被冷却降温,一般出风温度在12.5℃-14℃之间,出风温度低导致风口易结露,同时温度过低的冷风吹到人舒适性差。而且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在南方沿海湿热地区,往往存在空调设备除湿能力不足的问题,通常为了达到除湿效果而过度供冷,室内温度过低人体舒适性低,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除湿效果差且用户舒适性低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部分气体与第一换热结构换热后的气体及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换热以保证可靠除湿及提高出风温度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2、一种换热组件,包括:

3、第一换热结构;

4、第二换热结构,所述第二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侧;

5、进风结构,所述第二换热结构内形成有第二换热流道,所述进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一侧,且所述进风结构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进风侧连通,所述进风结构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通;

6、所述第一换热结构上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换热结构。

7、所述第二换热结构包括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管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道。

8、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凹槽。

9、所述散热凹槽呈螺旋线形分布。

10、所述换热管的中心轴线与竖直平面平行,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进风结构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低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最低点。

11、所述换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换热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风结构连通。

12、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根,所有所述换热管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侧,且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具有间距。

13、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流量调节机构,所述进风结构内形成有进风流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进风流道连通,所述流量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内。

14、所述流量调节机构包括伸缩部件,所述伸缩部件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内,且所述伸缩部件具有封闭所述进风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进风流道并调节所述进风流道的流通面积的第二状态。

15、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伸缩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上,所述第二边沿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上,且所述驱动机构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边沿与所述第一边沿之间的间距。

16、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移动齿条,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进风结构上,所述移动齿条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上,且所述移动齿条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边沿连接于所述移动齿条上。

17、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流量调节机构电连接。

18、所述第二换热结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结构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机构,所述第一压力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机构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19、所述第一换热结构包括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换热部,流经所述换热组件的气流中,部分气流依次经过所有所述换热部后流动至所述第二换热结构。

20、所述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结构的端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置有换热翅片;

21、和/或,所述换热部包括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结构的端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置有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第二换热结构。

22、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组件。

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在第一换热结构的出风侧设置第二换热结构,并利用进风结构将部分流动至换热组件处的气体引入第二换热流道内,经过第一换热结构换热后的气体与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热交换而进行等湿升温,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则进行降温除湿,实现潜热与显热的转化,有效的提升换热组件的除湿能力,其中第一换热结构处产生的冷凝水能够被引流结构输送至第二换热结构上,使低温的冷凝水也与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进行换热,充分利用冷凝水的冷量来提高第二换热流道内的气体的降温除湿效果,实现冷凝水的再利用,降低系统能耗,而且最终两股气流混合形成换热组件的出风,由于气体经过等湿升温和在第二换热流道内降温除湿,能够在保证除湿效果的前提下,增加出风温度,从而提升用户的舒适性。而且引流结构还能够对流经第一换热结构的气体进行扰流,提高气体与第一换热结构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的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2)包括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管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道(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凹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槽(22)呈螺旋线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中心轴线与竖直平面平行,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进风结构(3)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低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最低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换热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风结构(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根,所有所述换热管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出风侧,且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具有间距。p>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流量调节机构(5),所述进风结构(3)内形成有进风流道(31),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进风流道(31)连通,所述流量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3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机构(5)包括流量伸缩部件(51),所述流量伸缩部件(51)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31)内,且所述流量伸缩部件(51)具有封闭所述进风流道(31)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进风流道(31)并调节所述进风流道(31)的流通面积的第二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流量伸缩部件(51)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31)上,所述第二边沿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上,且所述驱动机构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边沿与所述第一边沿之间的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52)和移动齿条(53),所述驱动电机(52)设置于所述进风结构(3)上,所述移动齿条(53)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31)上,且所述移动齿条(53)与所述驱动电机(52)的输出轴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边沿连接于所述移动齿条(53)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流量调节机构(5)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2)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压力检测机构(6),所述第二换热流道(21)内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机构(7),所述第一压力检测机构(6)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机构(7)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包括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换热部,流经所述换热组件的气流中,部分气流依次经过所有所述换热部后流动至所述第二换热结构(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11),所述第一换热部(1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结构(2)的端部,所述第一换热部(11)上设置有换热翅片;

16.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2)包括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管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道(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凹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槽(22)呈螺旋线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中心轴线与竖直平面平行,所述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进风结构(3)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下端低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最低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换热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风结构(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根,所有所述换热管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的出风侧,且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具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流量调节机构(5),所述进风结构(3)内形成有进风流道(31),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进风流道(31)连通,所述流量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3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机构(5)包括流量伸缩部件(51),所述流量伸缩部件(51)设置于所述进风流道(31)内,且所述流量伸缩部件(51)具有封闭所述进风流道(31)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进风流道(31)并调节所述进风流道(31)的流通面积的第二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敏迟亚玲王志伟兰刚李慧慧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