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药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8641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为啶氧菌酯和戊唑醇,其质量比例为20∶1-1∶50。啶氧菌酯和戊唑醇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主要用于防治麦类的叶面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特别是一种以啶氧菌酯和戊唑醇为有效成分的杀菌 组合物及其在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染,特别是真菌性病害,其种类繁 多,危害严重。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防治病害的主要有效手段。然而,近年来由于单一用 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许多种病原菌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如白粉病菌、纹枯 病菌等抗药性十分普遍,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由于病菌产生抗性,频繁施药又造成农 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在某些病害发生严重的区域,常规农药单独使用效果很差,严 重影响粮食的丰产。因此,为克服病菌的抗药性,急需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的杀菌剂新品 种。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 1间 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三羧酰胺类和苯并咪 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啶氧菌酯一旦被叶片吸收,就会在木质部中移动,随水流在运输 系统中流动;它也在叶片表面的气相中流动并随着从气相中吸收进人叶片后又在木质部中 流动。无雨条件下用啶氧菌酯喷雾处理的作物和将同样喷雾处理后2h的作物暴露于降雨 量为10mm、长达lh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对大麦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是一致的。正是由于 啶氧菌酯的内吸活性和熏蒸活性,因而施药后,有效成分能有效再分配及充分传递,因此啶 氧菌酯比商品化的嘧菌酯和肟菌酯有更好的治疗活性。啶氧菌酯作用机理虽然独特,但病 原菌对其产生抗性的速度也很快,故应用时应多以混剂出现。戊唑醇(tebuconazole)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留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是用于重要经 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 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茶树茶饼病、香蕉叶斑病等。由 于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意外发现啶氧菌酯 和戊唑醇以一定比例复配,不仅对白粉病菌等植物病原菌具有显著地增效作用,而且可以 降低使用成本,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且具有协同作用有利于病菌抗性治理的杀 真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作物的病害。本专利技术实现过程如下本专利技术组合物以啶氧菌酯和戊唑醇为有效成分,啶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例为 20 1-1 50,较好的比例为10 1-1 3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 分。3本专利技术杀真菌组合物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 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和微乳剂,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含 量为 5% -90%。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溶剂、分散剂、乳化剂、崩解剂、防冻剂、增稠 剂、润湿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 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 验确定。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产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 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 浓度。本专利技术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天气情况和作物状态而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 当的剂型达到防治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杀真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麦类作物的多种叶面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 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 成分组成,混配后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 药性的产生;2、药剂混配后药效提升,减少了有效成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 环境的污染。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专利技术用以下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专利技术,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 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 此,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 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 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复 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地延缓 了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的筛选试验,运用孙云沛法对啶氧菌酯与戊唑醇组合物进行不同 配比的增效作用分析,发现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啶氧菌酯和戊唑醇组合对小麦抗性白粉 病菌、锈菌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相加,具体用以下生物测 定实例加以说明。生物测定实例1 啶氧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配比 筛选试验材料采自田间的小麦白粉病病叶试验方法选取生长势一致的三到四叶期小麦苗,每个处理选用3盆供试麦苗,用 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 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小麦白粉病病叶在小麦苗上方均勻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麦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 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I,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 ( 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 < CTC < 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 作用,当CTC ^ 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Q/供试药剂EC5Q) X 100理论毒力指数(TTI) =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 X 100测定结果表明,啶氧菌酯与戊唑醇在配比20 1-1 50之间,具有明显的增效作 用,尤其在10 1-1 30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50以上(表1)。表1不同 处理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啶氧菌酯6 戊唑醇10. 42185. 7197. 32190. 83啶氧菌酯1戊唑醇10. 39200. 0090. 63220. 69啶氧菌酯1 戊唑醇60. 49159.1883. 93189. 67啶氧菌酯1 戊唑醇100. 53147. 1782. 95177. 41啶氧菌酯1 戊唑醇200. 59132.2082. 14160. 94啶氧菌酯1 戊唑醇300. 63123. 8181. 85151. 25啶氧菌酯1 戊唑醇500. 74105. 4181. 62129. 15生物测定实例2 啶氧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配比 筛选试验方法试验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 5-2006》,蚕豆离 体叶片法。将小麦纹枯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5mm的打孔器从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增效有效量的啶氧菌酯与戊唑醇,其中啶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为20∶1-1∶5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辉赵萍张承来罗水凌戴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