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6736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55
本申请涉及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包括第一采集单元、第二采集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切换单元,第一采集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电池电源BAT的输出端,第二采集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直流电源DC的输出端;第一采集单元和第二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切换单元包括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和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电池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适配器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和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工作单元的输入端。本申请具有供电电源切换自动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led光源的摄影器材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1、目前给led产品供电的方式设置有两种,两个供电方式分别为适配器供电或电池供电,两个供电方式分别采用直流电源以及电池电源,从而能够更方便地使用led产品。

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led产品满足两种供电方式的条件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手动切换供电源。然而,手动切换供电源的方式容易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当led产品处于适配器供电状态,此时相关工作人员忘记切换供电方式,导致将led产品从适配器上取下时会自动关闭,影响工作进度;或者,当led产品处于电池供电状态,此时相关工作人员将led产品电连接至适配器后忘记手动切换供电模式,导致led产品在接入适配器的条件下仍然使用电池供电模式,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实现供电电源切换的自动化,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包括第一采集单元、第二采集单元、控制单元以及切换单元,所述第一采集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电池电源bat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采集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直流电源dc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采集单元和所述第二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和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所述电池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适配器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和所述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工作单元的输入端。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采集单元采集电池电源bat接入的信号,利用第二采集单元采集直流电源dc接入的信号;当电池电源bat和直流电源dc均未接入时,控制单元使切换单元不工作,此时工作单元断电;当直流电源dc接入,电池电源bat未接入时,控制单元使适配器供电子单元工作,此时工作单元采用直流供电;当直流电源dc未接入,电池电源bat接入时,控制单元使电池供电子单元工作,此时工作单元采用电池供电;当直流电源dc和电池电源bat均接入时,控制单元仅使适配器供电子单元工作,此时工作单元优先采用直流供电,当直流电源dc断开后,立即切换至电池供电,从而实现供电电源切换的自动化。

5、作为优选,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包括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以及第一启动模块,所述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包括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电源bat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出端;

6、所述第一启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启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pmos管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能够有效地起到隔离作用,当电池电源bat关断后,可以彻底关断直流电源dc与电池电源bat的连接,防止两路电源相互干扰;利用第一启动模块能够控制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是否能够实现接地,当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接地时,此时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均导通,电池电源bat的电源电压加载至切换单元的输出,从而使工作单元为电池供电模式。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启动模块包括三极管q13,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pmos管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此时三级管q13导通,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能够实现接地,从而实现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的导通。

10、作为优选,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包括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以及第二启动模块,所述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包括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dc+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切换单元的输出端;

11、所述第二启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启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三pmos管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能够有效地起到隔离作用,当直流电源dc关断后,可以彻底关断电池电源bat与直流电源dc的连接,防止两路电源相互干扰;利用第二启动模块能够控制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的栅极是否能够实现接地,当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的栅极接地时,此时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均导通,直流电源dc的电源电压加载至切换单元的输出,从而使工作单元为直流供电模式。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启动模块包括三极管q14,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三pmos管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此时三级管q14导通,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的栅极能够实现接地,从而实现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的导通。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采集单元包括电阻器r13和电阻器r14,所述电池电源bat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3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3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4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器r13和所述电阻器r14之间的连接处为所述第一采集单元的输出端。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电阻器r13和电阻器r14起到分压降压的作用,降低输入至控制单元的电压,从而能够保护控制单元,使控制单元能够正常工作。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采集单元还包括第一保护子单元,所述第一保护子单元包括第一保护电源v1、二极管d5和电容器c1,所述第一保护电源v1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电容器c1的一端,所述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器r13和所述电阻器r14之间的连接处电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采集单元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一保护电源v1的电压时,利用二极管d5能够尽可能地避免过大的电压输出至控制单元;并且,利用电容器c1起到稳压的作用,使第一采集单元能够输出更稳定的电压。

1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采集单元包括电阻器r15和电阻器r16,所述直流电源dc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5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5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6的一端,所述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采集单元(1)、第二采集单元(2)、控制单元(3)以及切换单元(4),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电池电源BAT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直流电源DC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和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输入端;所述切换单元(4)包括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和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42),所述电池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适配器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和所述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42)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工作单元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包括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411)以及第一启动模块(412),所述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411)包括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电源BAT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切换单元(4)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动模块(412)包括三极管Q13,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PMOS管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包括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421)以及第二启动模块(422),所述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421)包括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DC+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切换单元(4)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启动模块(422)包括三极管Q14,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二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三PMOS管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包括电阻器R13和电阻器R14,所述电池电源BAT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3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3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4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器R13和所述电阻器R14之间的连接处为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还包括第一保护子单元,所述第一保护子单元包括第一保护电源V1、二极管D5和电容器C1,所述第一保护电源V1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电容器C1的一端,所述电容器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器R13和所述电阻器R14之间的连接处电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包括电阻器R15和电阻器R16,所述直流电源DC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5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5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电阻器R16的一端,所述电阻器R1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器R15和所述电阻器R16之间的连接处为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的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还包括第二保护子单元,所述第二保护子单元包括第二保护电源V2、二极管D6和电容器C2,所述第二保护电源V2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电容器C2的一端,所述电容器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器R15和所述电阻器R16之间的连接处电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采集单元(1)、第二采集单元(2)、控制单元(3)以及切换单元(4),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电池电源bat的输出端,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的输入端电连接至直流电源dc的输出端;所述第一采集单元(1)和所述第二采集单元(2)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输入端;所述切换单元(4)包括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和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42),所述电池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适配器供电子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和所述适配器供电选择子单元(42)的输出端均电连接至工作单元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包括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411)以及第一启动模块(412),所述第一pmos背靠背模块(411)包括第一pmos管和第二pmos管;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电源bat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切换单元(4)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动模块(412)包括三极管q13,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电连接至所述控制单元(3)的第一输出端,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第一pmos管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电源自动识别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供电选择子单元(41)包括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421)以及第二启动模块(422),所述第二pmos背靠背模块(421)包括第三pmos管和第四pmos管;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直流电源dc+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电连接至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电连接至所述切换单元(4)的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远章李明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佳勒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