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5570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利用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的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以及切换模块,分别通过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以达到多层级备电的效果。可在储能系统异常时,解决了由于单个备电设备故障而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的问题。考虑到了因断开市电、断开电池簇电源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即既断开电池簇电源又断开市电)而导致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失去备电的情况。且仅将一台不间断电源作为备点系统中的一个设备,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同时,多个备电设备配合共同完成备电,解决了因只使用电池簇为备电设备时电池簇过放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储能系统是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力设备,为大规模储能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但是,由于电池老化或储能系统消防动作等原因,储能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常需要备电设备发挥作用,以保障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例如在突发停电的情况下,备电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启动,给储能系统中的控制单元提供稳定的电源,以满足系统失电后的通信运行要求。

2、现有技术在突发停电时,控制单元的电源由单一备电设备提供,一旦备电设备故障,就会导致控制单元失去供电,从而使储能系统处于“黑箱”状态。而在控制单元的每个不同模块中都配置相应的备电设备既增大了占用空间,又提高了成本。因此,急需一个可靠且低成本的方法来为储能系统中的控制单元备电。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可靠且低成本地为储能系统中的控制单元备电。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用于为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备电,所述储能系统包括: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和切换模块;

3、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连接电池簇,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连接市电,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连接所述不间断电源;

4、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分别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且均与切换模块相连;

5、所述切换模块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用于根据电池簇、市电和不间断电源的工作状态,选择通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或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6、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7、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所述电池簇,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一二极管;

8、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市电供应端、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二二极管;

9、所述第三支路包括所述不间断电源,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二极管。

10、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11、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单元;

12、所述第一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或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以为所述第一单元供电。

13、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14、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共同连接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二单元;

15、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或所述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以为所述第二单元供电。

16、可选的,

17、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

18、所述第二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所述组合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在所述第一节点并联后与所述第四二极管串联的支路。

19、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20、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所述电池簇,和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

21、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的市电供应端,和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

22、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

23、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入端的所述市电供应端,所述不间断电源,位于所述不间断电源的输出端的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

24、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

25、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26、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一个输入端共同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还连接有所述第一单元;

27、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单元;

28、所述第一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或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以为所述第一单元供电;

29、所述第二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或所述第三支路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以为所述第二单元供电。

30、可选的,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不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

31、所述第二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二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支路为组合支路和所述第三支路中电压最大的支路;所述组合支路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输出端输出的支路。

32、可选的,

33、所述第一单元为电池簇管理单元;

34、所述第二单元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

35、电池管理单元、消防排风单元、能量管理单元或交换机单元。

36、可选的,

37、所述储能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模块和切换模块均设置于所述电池箱内,所述不间断电源为一个,且设置于ems柜内。

38、基于上述一种储能系统,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9、当电池簇、市电供应端和不间断电源均与储能系统保持连接时,由市电通过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40、当所述市电供应端与所述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由所述电池簇通过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41、当所述电池簇和市电供应端均与所述储能系统断开连接时,由所述不间断电源通过第三电力转换模块给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42、可选的,所述切换模块为二极管,所述方法包括:

43、调节使所述第一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二电压值,并使所述第一电压值大于所述第三电力转换模块输出的第三电压值。

44、本申请所述的储能系统利用位于相互并联的不同支路上的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和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以及切换模块,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为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备电,所述储能系统包括: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和切换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具体用于将第一目标支路提供的电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单元;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不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电压为0,所述第一目标支路为所述第一支路;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11.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所述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为二极管,所述方法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为电池箱中的控制单元备电,所述储能系统包括:第一电力转换模块、第二电力转换模块、第三电力转换模块、不间断电源和切换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所述不同支路包括第一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世康桂敬杰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