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784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7 00:0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以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显示模组包括显示组件以及盖板,盖板设置于显示组件的出光侧,盖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膜层结构,膜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分布,并且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各个全息曝光区的折射率逐渐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尤其涉及到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近眼显示设备,比如虚拟现实设备,通常通过满足较大的视场角和高分辨率来实现深度的沉浸感。目前,一些虚拟现实设备的视场角已达到90°或以上,由于显示模组前方凸透镜的作用,用户的视野中心和视野边缘往往会出现亮度与颜色不均匀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视野边缘的亮度变暗,或者视野边缘的颜色出现偏色。若想要实现视野中心和视野边缘亮度颜色均匀,则要求显示屏最外围的主光线角度达到30°甚至更高。然而现有的显示模组设计难以满足上述角度要求,导致电子设备仍然存在外围显示区域出现亮度颜色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以提高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可包括显示组件以及盖板,其中,盖板可设置于显示组件的出光侧,且盖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膜层结构。该膜层结构至少在边缘的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分布,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全息曝光区后可向显示模组的边缘偏转。

3、上述方案中,显示组件发出的光在穿过膜层结构时,由膜层结构的边缘区域射出的光线可向显示模组的边缘偏转,这样可以增大显示模组的边缘区域的主光线角度,从而改善显示模组的边缘偏色或者亮度偏暗的问题,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膜层结构上全息曝光区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全息曝光区可包括一个封闭图形区和围绕封闭图形区设置的至少一个环形区域,至少一个环形区域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依次分布。也就是说,该方案中膜层结构的全部区域均为全息曝光区,采用这种设计的膜层结构可适用于近眼显示设备中。

5、在具体的实现中,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各个全息曝光区的折射率可逐渐增大,这样,越靠近显示模组的边缘的位置,光线的偏转角度越大,从而可以达到显示模组整体画面的亮度与颜色均匀的显示效果。

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膜层结构还可以包括非全息曝光区,这时,全息曝光区可位于膜层结构的边缘,非全息曝光区则位于全息曝光区的内侧,由全息曝光区出射的光线的偏转角度大于由非全息曝光区出射的光线的偏转角度,从而使得越靠近显示模组的边缘的位置,光线的偏转角度越大。

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全息曝光区可以为环形区域,且全息曝光区围绕非全息曝光区设置,采用这种设计的膜层结构同样可适用于近眼显示设备中。

8、另外,上述方案中,全息曝光区可以为多个,多个全息曝光区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依次分布,并且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各个全息曝光区的折射率可逐渐增大,以达到显示模组整体画面的亮度与颜色均匀的显示效果。

9、在另外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全息曝光区可以为条形区域,这时,非全息曝光区的两侧边缘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这种膜层结构可适用于采用曲面屏设计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中。

10、类似地,非全息曝光区的两侧边缘可分别设置有多个全息曝光区,沿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两侧的各个全息曝光区的折射率可逐渐增大,以达到显示模组整体画面的亮度与颜色均匀的显示效果。

1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显示组件可以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具有子光源。另外,显示组件还可以包括彩色滤光层,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与亚像素一一对应设置的滤光片。在显示组件上对应非全息曝光区的区域,滤光片可相对于对应的亚像素中的子光源向显示组件的边缘偏移,这样,子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对应的滤光片后即可向显示模组的边缘发生偏转,从而实现对该区域的主光线角度的调整。

1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显示组件可以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具有子光源。另外,显示组件还可以包括微透镜层,微透镜层包括多个与亚像素一一对应设置的微透镜。在显示组件上对应非全息曝光区的区域,微透镜可相对于对应的亚像素中的子光源向显示组件的边缘偏移,这样,子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对应的微透镜后即可向显示模组的边缘发生偏转,从而实现对该区域的主光线角度的调整。

1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显示组件与全息曝光区相对的区域为准直出光,例如可以通过对该区域的微透镜的结构设计来实现。

1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膜层结构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卤化银乳胶、重铬酸盐明胶、光致抗蚀剂、光致聚合物、光导热塑料、光折变晶体、液晶等。

1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膜层结构可涂布形成于盖板的表面,或者也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盖板的表面。

1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膜层结构可设置于盖板朝向显示组件的一侧表面,或者也可设置于盖板背离显示组件的一侧表面。

17、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固定组件以及前述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可支撑于固定组件上。该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1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电子设备可以为近眼显示设备,这时,固定组件可以包括镜架和两条镜腿,镜架连接于两条镜腿之间,显示模组可固定于镜架上。

19、在另外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电子设备可以为曲面屏手机,这时,固定组件可以包括中框和后盖,后盖可固定于中框的一侧,显示模组可固定于中框上与后盖相对的另一侧,显示模组相对的两侧的边缘区域朝向后盖所在的一侧弯曲。

20、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膜层结构的制作方法,该膜层结构可以由膜层制作装置制作而成。膜层制作装置可以包括激光光源、第一偏振分光棱镜、第二偏振分光棱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以及聚光镜。其中,第一偏振分光棱镜可设置于激光光源的出光侧,第一偏振分光棱镜包括第一出光侧和第二出光侧,第一出光侧与第二出光侧垂直设置,第一偏振分光棱镜可用于将激光光源发出的自然光分成p偏光和s偏光,p偏光可由第一出光侧出射,s偏光可用第二出光侧出射。第二偏振分光棱镜包括第一进光侧和第二进光侧,第一进光侧朝向第一偏振分光棱镜的第一出光侧设置。第一反射镜设置于第一偏振分光棱镜的第二出光侧。第二反射镜设置于第一反射镜的出光侧,且第二反射镜的出光侧朝向第二偏振分光棱镜的第二进光侧设置。聚光镜可设置于第二反射镜与第二偏振分光棱镜的第二进光侧之间。上述膜层结构的制作方法可包括:

21、根据像高h以及预形成的全息曝光区的光线偏转角度θ,确定膜层结构与第二偏振分光棱镜之间的距离f,其中,f=h/tan(θ);

22、将膜层结构设置于与第二偏振分光棱镜的出光侧距离为f的位置;

23、通过掩膜工艺在膜层结构上形成全息曝光区。

24、采用上述方法制作的膜层结构,光线在经过膜层结构的全息曝光区后即可实现角度为θ的偏转,将该膜层结构应用于显示模组中,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边缘偏色或者亮度偏暗的问题,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2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组件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出光侧,所述盖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膜层结构,所述膜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且至少一个所述全息曝光区沿所述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分布,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全息曝光区后向所述显示模组的边缘偏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息曝光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全息曝光区包括封闭图形区和围绕所述封闭图形区设置的至少一个环形区域,至少一个环形区域沿所述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依次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各个所述全息曝光区的折射率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层结构还包括非全息曝光区,所述全息曝光区位于所述膜层结构的边缘,所述非全息曝光区位于所述全息曝光区的内侧,由所述全息曝光区出射的光线的偏转角度大于由所述非全息曝光区出射的光线的偏转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息曝光区为环形区域,所述全息曝光区围绕所述非全息曝光区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息曝光区为条形区域,所述非全息曝光区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全息曝光区。

7.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具有子光源;

8.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具有子光源;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全息曝光区相对的区域为准直出光。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层结构的材质为卤化银乳胶、重铬酸盐明胶、光致抗蚀剂、光致聚合物、光导热塑料、光折变晶体或者液晶。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层结构涂布形成于所述盖板的表面;或者,所述膜层结构粘接于所述盖板的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层结构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组件的一侧表面;或者,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支撑于所述固定组件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镜架和两条镜腿,所述镜架连接于两条所述镜腿之间,所述显示模组固定于所述镜架。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中框和后盖,所述后盖固定于所述中框的一侧,所述显示模组固定于所述中框上与所述后盖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显示模组相对的两侧的边缘区域朝向所述后盖弯曲。

16.一种膜层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膜层结构由膜层制作装置制作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层制作装置包括激光光源、第一偏振分光棱镜、第二偏振分光棱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以及聚光镜,其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掩膜工艺在所述膜层结构上形成所述全息曝光区,具体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组件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组件的出光侧,所述盖板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膜层结构,所述膜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全息曝光区,且至少一个所述全息曝光区沿所述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分布,所述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全息曝光区后向所述显示模组的边缘偏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息曝光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全息曝光区包括封闭图形区和围绕所述封闭图形区设置的至少一个环形区域,至少一个环形区域沿所述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依次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膜层结构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各个所述全息曝光区的折射率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层结构还包括非全息曝光区,所述全息曝光区位于所述膜层结构的边缘,所述非全息曝光区位于所述全息曝光区的内侧,由所述全息曝光区出射的光线的偏转角度大于由所述非全息曝光区出射的光线的偏转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息曝光区为环形区域,所述全息曝光区围绕所述非全息曝光区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息曝光区为条形区域,所述非全息曝光区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全息曝光区。

7.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具有子光源;

8.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宇郑晓雯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