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9576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涉及储氢技术领域。该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包括固态储氢装置、第一涡流管和第二涡流管,固态储氢装置设置有气管和换热腔;第一涡流管的冷端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与气管连接,且第一涡流管的热端出气口通过散热翅片管组与第一涡流管的进气口连接,第一涡流管的进气口还连接有第二阀门;第二涡流管的进气口通过第三阀门与气管连接,第二涡流管的热端出气口与换热腔的进气口连接,且第二涡流管的冷端出气口与换热腔的出气口连接,第二涡流管的冷端出气口还连接有第四阀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无需使用水作为媒介,因此免除了额外的能源消耗,达到作业过程更方便、更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氢,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1、固态储氢技术是利用固态储氢材料对氢气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实现对氢气的存储,固态储氢材料吸收氢气的过程中,固态储氢材料会释放热量,而固态储氢材料在释放氢的过程中,固态储氢材料会吸收热量,因此实际应用时,现有技术一般是通过在固态储氢装置中通入冷水实现降温,以及通过在固态储氢装置中通入热水使固态储氢装置升温升压(与固态储氢材料进行换热使其具有足够能量释放氢气,升温升压是释放氢气的必要条件),可见无论是吸收氢气或释放氢气,其过程都需要使用水作为媒介进行换热,同时也因为需要使用冷水和热水而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整个作业过程不够方便同时也不够节能。

2、针对上述问题,亟需一种更方便更节能的储氢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无需使用水作为媒介,因此免除了额外的能源消耗,达到作业过程更方便、更节能的效果。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涡流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管(200)和所述第二涡流管(300)均包括管体(400)、冷端出气件(500)和热端出气件(600),所述管体(400)内设置有涡流室(410),所述涡流室(410)的周面一侧设置有进气口(420),所述涡流室(410)用于引导从所述进气口(420)流入的氢气形成涡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室(410)的内侧周面设置有螺旋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起始端靠近所述冷端出气件(500)且与所述进气口(42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管(200)和所述第二涡流管(300)均包括管体(400)、冷端出气件(500)和热端出气件(600),所述管体(400)内设置有涡流室(410),所述涡流室(410)的周面一侧设置有进气口(420),所述涡流室(410)用于引导从所述进气口(420)流入的氢气形成涡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室(410)的内侧周面设置有螺旋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起始端靠近所述冷端出气件(500)且与所述进气口(420)连接;所述凹槽用于引导从所述进气口(420)流入的氢气形成涡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出气件(500)插接在所述管体(400)上且与所述管体(400)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涡流管的储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出气件(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元少勇叶建华闫智健张晓飞罗熳高云鹤蒋利军
申请(专利权)人: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