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散热方法、单板、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4019396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散热方法、单板、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根据多个芯片的第一特征参数确定各个芯片的允许热阻值;确定各个芯片的换热模式,换热模式包括第一换热模式和第二换热模式;在换热模式为第一换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允许热阻值与第一热阻阈值确定对应芯片的散热模式;在换热模式为第二换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允许热阻值与第二热阻阈值确定对应芯片的散热模式。通过确定芯片的换热模式,再比较芯片的允许热阻值与该换热模式下对应的预设热阻阈值的大小关系,基于该比较结果,判断芯片应当采用哪种散热模式,实现在满足芯片散热需求的情况下,降低芯片散热设计的成本,能兼顾设计成本和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散热,特别是涉及一种芯片散热方法、单板、电子设备、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1、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通讯和it等领域对电子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高集成化的大功耗芯片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单板系统中,而由于单板上集成有多个功耗不一的芯片,各芯片发热程度不一,由此对散热的需求不一,在相关技术中,单相液冷单板虽然技术成熟度高,当多芯片串联下存在温度不均的问题,流动末端的芯片易出现超温现象,两相液冷单板散热能力更强,同时能保证多芯片串联的温度均匀性,但设计成本更高,且由于冷却液过冷度的存在,冷却液先流经的芯片所散发的热量不足以使冷却液发生相变时,会存在单相换热风险,同时两相液冷单板散热无法满足超高功率密度芯片的散热需求,而芯片级的液冷微通道散热技术设计成本过高,各种散热模式各有利弊,在单板设计中如何为各芯片选择合理的散热模式,以兼顾散热设计成本以及散热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芯片散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式为单相换热模式,所述第二换热模式为两相换热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包括:芯片温度要求、单板进液温度、芯片的功耗值、芯片与单板之间的界面热阻、芯片的结壳热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换热模式为所述第一换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允许热阻值与第一热阻阈值确定对应所述芯片的散热模式,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式为单相冷板液冷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芯片散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式为单相换热模式,所述第二换热模式为两相换热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包括:芯片温度要求、单板进液温度、芯片的功耗值、芯片与单板之间的界面热阻、芯片的结壳热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换热模式为所述第一换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允许热阻值与第一热阻阈值确定对应所述芯片的散热模式,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式为单相冷板液冷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为单相微通道冷板液冷散热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换热模式为所述第二换热模式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允许热阻值与第二热阻阈值确定对应所述芯片的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一热阻阈值大于所述第二热阻阈值,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为两相冷板液冷散热模式,所述第四散热模式为两相微通道冷板液冷散热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成刘帆周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