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防护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8627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客车防护构件,属于防护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安装框连接固定的安装结构,所述本体的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手持部,本技术具有方便工作人员对防护构件进行安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防护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客车防护构件


技术介绍

1、为了保证客车司机的安全,现有客车的驾驶位后方与前排乘客之间会设置一道防护板,一方面可以对前排乘客起到缓冲阻挡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对司机的后方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2、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防护板通常是封闭式的安装在安装框上的,即防护板的面积和安装框内的尺寸相近,二者之间的间距不方便工作人员的手卡入将防护板嵌入安装框内进行螺丝固定等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防护构件,其具有方便工作人员对防护构件进行安装的优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客车防护构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安装框连接固定的安装结构,所述本体的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手持部。

4、根据这一方案的优点至少在于:手持部向内凹陷,安装人员可以两只手分别按在手持部内,在安装时,虽然防护构件与安装框之间的间距较小,但工作人员的手依然能够伸入,方便工作人员对防护构件进行安装。

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托举部。

6、根据这一方案的优点至少在于:托举部可供手托着该构件,方便工作人员抬起并定住构件,进而方便防护构件的安装。

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

8、根据这一方案的优点至少在于:通气孔能够起到通气的作用,以便和驾驶位的车窗形成对流,保证驾驶位的空气流通。

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边缘呈弧形和/或多段线状。

10、根据这一方案的优点至少在于:相对于方方正正的本体来说,弧形使得本体边缘与安装框之间的间距可以逐渐扩大,便于工作人员从较大的间距内抓住本体进行安装。

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边缘形成框架,内部形成网状结构。

12、根据这一方案的优点至少在于:一方面能够减少构件的金属成本,另一方面网状结构可供手指穿入,进而方便工作人员抓取防护构件至安装框内进行安装,再一方面可以降低构件的重量,易于工作人员抓取和安装防护构件。

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中空设置。

14、根据这一方案的优点至少在于:能够进一步减轻构件重量,降低构件的金属成本。

15、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6、1、通过在原有结构上增设左右两边向内凹陷的手持部以及在底部增设向内凹陷的托举部,安装人员可以两只手分别按在手持部内,或者一只手在手持部、另一只手托着托举部,使得手可穿入防护构件与安装框之间的间距,方便工作人员对防护构件进行安装;

17、2、通过将构件设置为网状和中空的外框结构,一方面能够减少构件的金属成本,另一方面网状结构可供手指穿入,进而方便工作人员抓取防护构件至安装框内进行安装,再一方面可以降低构件的重量,易于工作人员抓取和安装防护构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防护构件,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上设有用于与安装框(2)连接固定的安装结构(1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手持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托举部(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边缘呈弧形和/或多段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边缘形成框架(6),内部形成网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6)中空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防护构件,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上设有用于与安装框(2)连接固定的安装结构(1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手持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底部向内凹陷形成托举部(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防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衡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