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6628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循环水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的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与方法,本装置,包括养殖池,养殖池底部为四周向中心倾斜的倾斜结构,养殖池底部中心连通有中央漏斗,中央漏斗顶部设置有旋吸式集卵拦鱼挡板,中央漏斗底部连通有中央排管,中央排管连通有底循环管,底循环管连通有排泄阀和水循环系统,与水循环系统连通的底循环管上连通有循环阀;养殖池旁还设置有水泵箱和集卵箱,底循环管还与集卵箱底部连通,且与集卵箱连通的底循环管上连通有集卵阀,集卵箱侧壁开设有排水孔,通过排水孔与水泵箱连通,水泵箱连通有主循环管。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10分钟内实现鱼卵100%收集,且水体循环利用摆脱了水量和水源的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循环水鱼类养殖,具体是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与方法


技术介绍

1、鱼卵的自动收集是实现鱼类自然繁殖产业化的关键突破口,对于节省劳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淡水鱼类受精卵有漂流(浮)性卵、沉性卵、粘性卵和沉粘性卵四个生态类型。

2、目前利用自然繁殖和人工鱼巢对鲤鱼、鲫鱼、武昌鱼等粘性卵鱼类的繁育实现产业化已经得到大量实践,但对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圆口铜鱼、铜鱼、长鳍吻鮈、中华沙鳅等产漂流性卵和非粘性的沉性卵鱼类实现自然繁殖与自动集卵则进展缓慢,对于产漂流性卵和非粘性的沉性卵鱼类而言,水力自动收集鱼卵是实现仿生态自然繁殖技术关键。

3、现有技术中,记载有一种产沉性和漂流性卵鱼类反生态繁殖水池(zl202120489332.6)其虽然能收集鱼卵,但是实践中鱼卵收集时间长(20-30分钟),且收集率仅有70-80%。

4、综合上述,有必要设计一种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与方法,实现鱼卵的快速收集,并提升鱼卵的收集率。


技术实现思路</b>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嵌设于地面下的养殖池,养殖池侧壁中部连通有补水管和循环泵进水管,养殖池底部为四周向中心倾斜的倾斜结构,养殖池底部中心连通有中央漏斗,中央漏斗顶部设置有旋吸式集卵拦鱼挡板,中央漏斗底部连通有中央排管,中央排管连通有底循环管,底循环管连通有排泄阀和水循环系统,补水管与水循环系统连通,与水循环系统连通的底循环管上连通有循环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循环管为三通管,其中两个通路分别与水泵箱和底循环管连通,其余一个通路与外界空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嵌设于地面下的养殖池,养殖池侧壁中部连通有补水管和循环泵进水管,养殖池底部为四周向中心倾斜的倾斜结构,养殖池底部中心连通有中央漏斗,中央漏斗顶部设置有旋吸式集卵拦鱼挡板,中央漏斗底部连通有中央排管,中央排管连通有底循环管,底循环管连通有排泄阀和水循环系统,补水管与水循环系统连通,与水循环系统连通的底循环管上连通有循环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循环管为三通管,其中两个通路分别与水泵箱和底循环管连通,其余一个通路与外界空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其特征在于:集卵箱为圆柱形结构,集卵箱的直径为500~600mm,集卵箱的高度为0.5m;水卵分离筛为圆柱形结构,水卵分离筛的直径为440~540mm,水卵分离筛的高度为0.5m,水卵分离筛的网目数为20~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车间鱼类自然产卵、自动集卵装置,其特征在于:旋吸式集卵拦鱼挡板包括板本体,板本体为直径40~80cm的圆板,圆板上密布有若干长条孔,长条孔绕板本体轴线周向均布,两长条孔之间间距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艳华胡佳刘军程超许洲吴海冰褚旭东曾胜龙廖亮杨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