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打捞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4509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4 00:1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打捞工具,属于油气开发技术领域。包括捞矛、钻杆接头和外筒体,捞矛上设有多个外捞钩;外筒体的上端固定在钻杆接头上,其同轴设于捞矛外,其相对于捞矛向下延伸,其内壁设有多个内捞钩,其内壁与外捞钩之间的距离大于钢丝直径的两倍,其底部设有铣齿,其上设有排液孔;内捞钩位于捞矛的下方,其下端固定在外筒体的内壁上,其由下至上斜向内设置,其上端位于捞矛的下端的外下方。外筒体底部的铣齿对鸟巢状的钢丝进行铣削,被铣断的钢丝会产生新的钢丝端头和碎削;钢丝头被推入外筒体中,可被外捞钩挂住,从而增加钢丝打捞的成功率;碎屑被挤入外筒体后被内捞钩挡在外筒体内,减少了碎屑卡死外筒体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油气开发,特别涉及一种井下打捞工具,专门针对鸟巢状的钢丝(也可以为电缆)设计。


技术介绍

1、钢丝作业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广泛存在,例如测井测试作业、投捞作业等,大部分都采用钢丝作业。由于钢丝的抗拉强度较小,在油气井作业过程中一旦在井筒内遇卡遇阻,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钢丝拉断,形成落鱼。落鱼会对后期测井测试作业造成影响,若打捞处理不当, 甚至可能导致油气井停产修井检管。 选择合适的钢丝打捞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目前钢丝打捞器主要有三种类型 :强磁式、卡瓦式和钩式,其中,强磁式打捞器主要用来打捞井底细碎钢丝,卡瓦式打捞器主要用来打捞不易成环的短钢丝,钩式打捞器用来打捞容易成环的长钢丝。

2、如申请号为cn201220558695.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缆打捞装置,包括手柄,手柄上设有打捞矛,打捞矛上设有若干个尖刺,所述的尖刺朝着手柄的方向收敛。

3、如申请号为cn201220674814.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外钩式可退捞矛,包括接头、与所述接头连接的芯轴、安装在所述芯轴上的卡瓦、安装在所述芯轴上位于所述卡瓦下端的释放环;所述释放环上装有外钩接头,所述外钩接头上安装有一用于打捞电缆的外钩。

4、如申请号为cn200520019239.x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油田用的井下作业打捞工具。它由定位接头、滑动杆、配重筒、悬挂筒、悬挂接头、锁紧筒、捞杆、外钩组成。主要解决现有的内钩或外钩打捞矛,下井使用中插入内钩或外钩的钢丝绳,上起中常发生滑脱或卡钻的问题。在锁紧筒内车有锥度圆腔,在捞杆中部处焊接有两个对称外钩。配重筒、悬挂筒、锁紧筒扣连接,其内腔及上边装的捞杆、悬挂接头、滑动杆、定位接头扣连接后可上下滑动。

5、钢丝落井后的状态具有多种,如直线状、弯曲状、部分弯曲部分直线和鸟巢状等,鸟槽状具体为:钢丝像鸟巢一样凌乱堆积在井筒内;一般发生在处理落井电缆事故的过程中,工具将上部的钢丝无序推至井筒某处,从而像鸟巢一样堆集。对于鸟巢状的钢丝,现有的打捞工具捕获难度大,捕获后易脱钩,进而导致成功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打捞工具,专门针对鸟巢状的钢丝(也可以为电缆)设计,打捞成功率较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打捞工具,包括外筒体3和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捞矛1及钻杆接头2,所述捞矛1上设有多个外捞钩4,所述外捞钩4由下至上斜向外设置;所述外筒体3的上端固定在钻杆接头2上,其同轴设于捞矛1外,其相对于捞矛1向下延伸,其内壁设有多个内捞钩5,其内壁与外捞钩4之间的距离大于钢丝直径的两倍,其底部设有铣齿6,其上设有排液孔7;所述内捞钩5位于捞矛1的下方,其下端固定在外筒体3的内壁上,其由下至上斜向内设置,其上端位于捞矛1的下端的外下方。

3、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钻杆接头2为圆柱状结构,其下侧同轴设有凸台8;所述凸台8的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捞矛1同轴设于凸台8的下侧中部;所述外筒体3的上端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其外壁与钻杆接头1的周面平齐,其上端套设在凸台8上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进行连接。

4、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捞矛1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结构且其下端为弧形。

5、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多个外捞钩4呈由下至上的螺旋线分布,相邻两个外捞钩4之间的夹角为120°。

6、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液孔7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排液孔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均匀分布,其位于外筒体3的中上部,其位于外捞钩4的上方。

7、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排液孔7为圆孔,其直径小于钢丝的直径;所述外筒体3的外壁与井壁之间的间隙小于钢丝的直径。

8、其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多个内捞钩5环绕捞矛1均匀分布,所述内捞钩5的数量大于等于8根。

9、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多个内捞钩5位于同一与外筒体3同轴的圆锥面上。

10、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捞矛1的长度为1.0-1.5m,所述外筒体3相对于捞矛1向下延伸20cm以上,下端的外捞钩4与捞矛1下端的距离为0.3-0.5m;相邻两个外捞钩4的轴向距离为0.2-0.4m,所述外捞钩4的外端与外筒体3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10-20mm,所述内捞钩5的内端与捞矛1下端的距离大于25mm。

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打捞工具,专门针对鸟巢状的钢丝(也可以为电缆)设计,打捞成功率较高。具体地,打捞时,转动本工具3-10圈,外筒体底部的铣齿对鸟巢状的钢丝进行铣削,被铣断的钢丝会产生新的钢丝端头和碎削;钢丝头被推入外筒体中,可被外捞钩挂住,从而增加钢丝打捞的成功率;碎屑被挤入外筒体后被内捞钩挡在外筒体内,减少了碎屑卡死外筒体的几率。另外,鸟巢状的钢丝打捞难度大,且铣削、捞取电缆后,若内筒体内缠绕的钢丝太多会导致拆卸困难,此时可采用切割外筒体的方式来测量钢丝的长度,则本工具为一次使用工具。在将钢丝打捞得差不多或一定数量后,可采用常见打捞工具继续进行打捞作业。经验证,本专利提供的井下打捞工具对鸟巢状的钢丝的打捞成功率较高(70%以上)。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打捞工具,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捞矛(1)和钻杆接头(2),所述捞矛(1)上设有多个外捞钩(4),所述外捞钩(4)由下至上斜向外设置;其特征在于,该井下打捞工具还包括外筒体(3);所述外筒体(3)的上端固定在钻杆接头(2)上,其同轴设于捞矛(1)外,其相对于捞矛(1)向下延伸,其内壁设有多个内捞钩(5),其内壁与外捞钩(4)之间的距离大于钢丝直径的两倍,其底部设有铣齿(6),其上设有排液孔(7);所述内捞钩(5)位于捞矛(1)的下方,其下端固定在外筒体(3)的内壁上,其由下至上斜向内设置,其上端位于捞矛(1)的下端的外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接头(2)为圆柱状结构,其下侧同轴设有凸台(8);所述凸台(8)的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捞矛(1)同轴设于凸台(8)的下侧中部;所述外筒体(3)的上端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其外壁与钻杆接头(2)的周面平齐,其上端套设在凸台(8)上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捞矛(1)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结构且其下端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多个外捞钩(4)呈由下至上的螺旋线分布,相邻两个外捞钩(4)之间的夹角为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孔(7)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排液孔(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均匀分布,其位于外筒体(3)的中上部,其位于外捞钩(4)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孔(7)为圆孔,其直径小于钢丝的直径;所述外筒体(3)的外壁与井壁之间的间隙小于钢丝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多个内捞钩(5)环绕捞矛(1)均匀分布,所述内捞钩(5)的数量大于等于8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多个内捞钩(5)位于同一与外筒体(3)同轴的圆锥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捞矛(1)的长度为1.0-1.5m,所述外筒体(3)相对于捞矛(1)向下延伸20cm以上,下端的外捞钩(4)与捞矛(1)下端的距离为0.3-0.5m;相邻两个外捞钩(4)的轴向距离为0.2-0.4m,所述外捞钩(4)的外端与外筒体(3)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10-20mm,所述内捞钩(5)的内端与捞矛(1)下端的距离大于25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打捞工具,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捞矛(1)和钻杆接头(2),所述捞矛(1)上设有多个外捞钩(4),所述外捞钩(4)由下至上斜向外设置;其特征在于,该井下打捞工具还包括外筒体(3);所述外筒体(3)的上端固定在钻杆接头(2)上,其同轴设于捞矛(1)外,其相对于捞矛(1)向下延伸,其内壁设有多个内捞钩(5),其内壁与外捞钩(4)之间的距离大于钢丝直径的两倍,其底部设有铣齿(6),其上设有排液孔(7);所述内捞钩(5)位于捞矛(1)的下方,其下端固定在外筒体(3)的内壁上,其由下至上斜向内设置,其上端位于捞矛(1)的下端的外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钻杆接头(2)为圆柱状结构,其下侧同轴设有凸台(8);所述凸台(8)的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捞矛(1)同轴设于凸台(8)的下侧中部;所述外筒体(3)的上端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其外壁与钻杆接头(2)的周面平齐,其上端套设在凸台(8)上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捞矛(1)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结构且其下端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打捞工具,其特征在于,多个外捞钩(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冰宋永朋谭建国周鹏飞李永超吴乐泉杨怡郑兴华陈维保李晓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鄂西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