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3082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侧壁贯穿有进水管,且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分布于所述池体的顶端中部内侧,且所述中心筒的顶端内侧安装有导流板,所述中心筒的外侧套设有直导流筒;利用设置的中心筒、导流板、导流筒和伞形板之间的设置,可以增强悬浮泥渣层吸附网捕作用,同时对低浊度运行有利,在悬浮澄清区底部设排泥管,人工或自动定时排泥,维持泥渣层高度。从而保证了原水不论在高浊度还是低浊度情况下的出水质量,而导流筒与水平面夹角采用60°,能保证原水与混凝剂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悬浮澄清区伞形板与竖向夹角采用40°夹角,使得吸附网捕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1、澄(淀)清池是给水处理中的一种主要构筑物,是集絮凝反应过程和澄清分离过程于一体的结构,其是水处理系统中的关键组件之一,目前在水处理工程中,用于水处理的澄清设备主要有:机械加速澄清池、辐流式澄清池和平流式澄清池,这三种澄清池,它们的澄清原理分别是:机械加速澄清池是通过机械搅拌的作用,使第一反应室内的泥渣回流并与加药后的原水接触反应,在第二反应室内继续反应结成较大的絮粒,再通过导流室进入澄清室内进行沉淀分离;辐流式澄清池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内,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一般直径均比较大,占地面积较大。池内需要安装专用电机驱动与池体等径的大型回转式刮泥机械进行刮泥排泥。平流式澄清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池体一般占地面积比较大,池内需要安装机械刮泥装置进行辅助刮泥排泥。

2、现有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和悬浮澄清池的排泥水含水率高达95%-98%,使排泥水装置的处理规模和处理费用都较高,然而根据上述所提出的对比文件可以知道,目前大多数的澄清池在使用时是通过将水静置进行澄清,然而静置澄清的方式不仅难以快速的对水进行澄清处理,使高浊度原水实现高效泥沙分离,而且难以有效的实现对澄清后的泥沙进行有效排放处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能解决现有的澄清池在反应室内设置了特殊构造澄清装置,澄清装置安装好以后保持稳定不变的结构形态,极大地方便了操作控制和生产管理。二是该装置通过特殊构引导泥水在池内循环流动形成悬浮泥渣层,加强絮凝过程的网捕作用,加强了絮凝沉淀效果,使得池体占地面积缩小,有效的节约池体占地面积及建设成本。三是现有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和悬浮澄清池的排泥的含水率高达95%-98%,使排泥水装置的处理规模和处理费用都较高,该澄清装置通过特殊构造,进行中部及底部双空间排泥方式,可大大降低排泥水含水率,排泥水含水率可稳定在90%以下,同时保证排泥通畅,池内不堵塞,避免现有通用的机械刮泥或吸泥方式进行排泥造成的设备运行故障后池体被泥沙淤堵及排泥机械设备被污泥淹埋后造成的机械损坏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内侧壁贯穿有进水管,且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分布于所述池体的顶端中部内侧,且所述中心筒的顶端内侧安装有导流板,所述中心筒的外侧套设有直导流筒,且所述直导流筒的内侧壁安装有平撑,所述平撑的下方分布有斜撑,

3、所述直导流筒的底部连接有斜导流筒,且所述斜导流筒的一侧连接有伞形板支撑架,所述伞形板支撑架的顶端连接有伞形板,且所述伞形板的上方分布有斜管支架,所述斜管支架的顶端连接有斜管,所述池体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直集水槽,且所述直集水槽远离所述池体的一侧分布有环形集水槽,所述中心筒的顶端一侧连接有通气结构。

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气结构包括中部通气管和周边通气管,所述中部通气管连接于所述中心筒的顶端内侧壁,且所述中部通气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中心筒的侧壁延伸与所述中心筒的底部外侧,所述池体的顶端内侧壁连接有周边通气管。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斜导流筒的下方分布有中部环形排泥管,且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中部排泥管,所述中部排泥管的顶端外表面安装有中部排泥手动蝶阀,且所述中部排泥手动蝶阀的正下方分布有中部排泥电动蝶阀。

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池体的内侧壁底部连接有底部环形排泥管,且所述底部环形排泥管的一端连接有底部排泥管,所述底部排泥管的另一端外表面安装有底部排泥手动蝶阀,且所述底部排泥手动蝶阀的一侧分布有底部排泥电动蝶阀。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池体的顶端外侧通过出水槽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直集水槽和所述环形集水槽的底部连接有集水槽支撑。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贯穿所述斜导流筒的侧壁延伸于所述中心筒的内腔,且所述导流板沿着所述中心筒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斜导流筒与水平面夹角采用55°,且所述伞形板与竖向夹角采用35°夹角。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呈环形等距分布于所述斜导流筒的下方,且所述中部排泥管的数量与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的数量一一对应。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2、1、利用设置的中心筒、导流板、导流筒和伞形板之间的设置,可以增强悬浮泥渣层吸附网捕作用,同时对低浊度运行有利,在悬浮澄清区底部设排泥管,人工或自动定时排泥,维持泥渣层高度。从而保证了原水不论在高浊度还是低浊度情况下的出水质量,而导流筒与水平面夹角采用55°,能保证原水与混凝剂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强度,悬浮澄清区伞形板与竖向夹角采用35°夹角,使得吸附网捕效果好,不需要用电设备,通过澄清池成套澄清设备协调配合,以达到降低出水浊度的要求,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

13、2、利用中部分段式环形排泥管依靠静水压强进行排泥,由于中部排泥管道长度大,静水压强相比底部排泥管道小,为了防止由于局部阻力大而导致的排泥不畅,中部排泥管到采用分段式环形排泥管道设计,充分利用静水压强排泥有效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以及实际投产运行阶段的的运行成本,底部环形排泥管依靠静水压强进行排泥,由于底部环形排泥管道长度小,净水压强远远大于排泥管道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故不再进行分段,充分利用静水压强排泥有效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以及实际投产运行阶段的的运行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内侧壁贯穿有进水管(2),且所述进水管(2)的另一端连接有中心筒(3),所述中心筒(3)分布于所述池体(1)的顶端中部内侧,且所述中心筒(3)的顶端内侧安装有导流板(4),所述中心筒(3)的外侧套设有直导流筒(5),且所述直导流筒(5)的内侧壁安装有平撑(6),所述平撑(6)的下方分布有斜撑(7),所述直导流筒(5)的底部连接有斜导流筒(8),且所述斜导流筒(8)的一侧连接有伞形板支撑架(9),所述伞形板支撑架(9)的顶端连接有伞形板(10),且所述伞形板(10)的上方分布有斜管支架(11),所述斜管支架(11)的顶端连接有斜管(12),所述池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直集水槽(13),且所述直集水槽(13)远离所述池体(1)的一侧分布有环形集水槽(14),所述中心筒(3)的顶端一侧连接有通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结构包括中部通气管(15)和周边通气管(16),所述中部通气管(15)连接于所述中心筒(3)的顶端内侧壁,且所述中部通气管(15)的另一端贯穿所述中心筒(3)的侧壁延伸与所述中心筒(3)的底部外侧,所述池体(1)的顶端内侧壁连接有周边通气管(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流筒(8)的下方分布有中部环形排泥管(17),且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17)的另一端连接有中部排泥管(18),所述中部排泥管(18)的顶端外表面安装有中部排泥手动蝶阀(19),且所述中部排泥手动蝶阀(19)的正下方分布有中部排泥电动蝶阀(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内侧壁底部连接有底部环形排泥管(21),且所述底部环形排泥管(21)的一端连接有底部排泥管(22),所述底部排泥管(22)的另一端外表面安装有底部排泥手动蝶阀(23),且所述底部排泥手动蝶阀(23)的一侧分布有底部排泥电动蝶阀(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顶端外侧通过出水槽连接有出水管(25),所述直集水槽(13)和所述环形集水槽(14)的底部连接有集水槽支撑(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贯穿所述斜导流筒(8)的侧壁延伸于所述中心筒(3)的内腔,且所述导流板(4)沿着所述中心筒(3)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流筒(8)与水平面夹角采用55°,且所述伞形板(10)与竖向夹角采用35°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17)呈环形等距分布于所述斜导流筒(8)的下方,且所述中部排泥管(18)的数量与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17)的数量一一对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内侧壁贯穿有进水管(2),且所述进水管(2)的另一端连接有中心筒(3),所述中心筒(3)分布于所述池体(1)的顶端中部内侧,且所述中心筒(3)的顶端内侧安装有导流板(4),所述中心筒(3)的外侧套设有直导流筒(5),且所述直导流筒(5)的内侧壁安装有平撑(6),所述平撑(6)的下方分布有斜撑(7),所述直导流筒(5)的底部连接有斜导流筒(8),且所述斜导流筒(8)的一侧连接有伞形板支撑架(9),所述伞形板支撑架(9)的顶端连接有伞形板(10),且所述伞形板(10)的上方分布有斜管支架(11),所述斜管支架(11)的顶端连接有斜管(12),所述池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直集水槽(13),且所述直集水槽(13)远离所述池体(1)的一侧分布有环形集水槽(14),所述中心筒(3)的顶端一侧连接有通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结构包括中部通气管(15)和周边通气管(16),所述中部通气管(15)连接于所述中心筒(3)的顶端内侧壁,且所述中部通气管(15)的另一端贯穿所述中心筒(3)的侧壁延伸与所述中心筒(3)的底部外侧,所述池体(1)的顶端内侧壁连接有周边通气管(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装于高效澄清池内的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流筒(8)的下方分布有中部环形排泥管(17),且所述中部环形排泥管(17)的另一端连接有中部排泥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军岳祖岩杨延民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