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小麦加工,具体涉及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小麦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小麦粉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食品原料之一,同时也是面包、面条、馒头等面制主食的主要原料。小麦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多酚等微量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小麦皮层和胚中。在小麦加工中,皮层和胚作为副产物被去除,而小麦粉主要由小麦胚乳研磨而得。因此,小麦粉中缺乏微量营养物质,长期食用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危害人体健康。
2、因此,仍需对提升小麦粉及面制品中微量营养物质含量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以解决小麦制品中微量营养物质含量低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3、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对小麦原粮进行清理,得到除杂后的小麦;对除杂后的小麦至少进行一次着水及着水后的静置处理,随后对静置处理后的小麦进行湿热处理。由此,本专利技术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小麦制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而提升小麦制品的营养特性、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此外,本专利技术方法还具有安全性更高、产品口感更佳、消费者可接受度更高的优点。
4、需要说明的是,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是指提升小麦粉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
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小麦包括软麦和硬麦。
6、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对小麦进行清理包括:对小麦进行
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对小麦进行初清之后,将小麦输送至毛麦仓。随后采用振动着水机对小麦进行着水,着水后的小麦输送至暂存仓,在暂存仓中进行静置,随后小麦输送至润麦仓,小麦在润麦仓中进行湿热处理,湿热处理完成后继续润麦过程;润麦完毕后,对小麦进行研磨制粉。
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湿热处理时体系中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以上。在上述湿度下,可以促进小麦皮层的水分向胚乳迁移,进而带动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提升小麦产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并且,该湿度条件不会破坏小麦产品中蛋白质和淀粉等主要组分的分子结构。如果湿热处理时体系中空气的相对湿度过低,会导致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的速度较慢,不能明显提高小麦产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
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湿热处理的温度为60-95℃。在上述温度下,可以促进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提升小麦产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并且,该温度条件不会破坏小麦产品的分子结构。如果湿热处理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的速度较慢,不能明显提高小麦产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如果湿热处理的温度过高,容易破坏小麦的分子结构,进而导致小麦变质。
1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湿热处理的时间为60-180min。由此,可以有效的提升小麦制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如果湿热处理的时间过短,会导致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不充分,不能明显提高小麦制品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如果湿热处理的时间过长,容易破坏小麦中组分的分子结构,进而导致小麦变质。
1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最后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28%-36%,静置的总时间为9h以上。现有工艺中采用一次着水的方式,现有工艺中小麦着水后的水分含量为14%-17.5%,本专利技术采用多次着水的方式,有利于水分向胚乳迁移,进而带动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还可以达到增强皮层韧性、软化胚乳,从而减少皮层破碎、降低小麦粉粒度的技术效果。如果着水处理后小麦的水分含量过少,存在皮层易破碎、胚乳不易破碎的问题。如果着水处理后小麦的水分含量过多,存在胚乳难以剥刮、筛理特性较差的问题。
1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后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比前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高4%以上;每次着水后静置的时间至少为2小时。由此,可以提高湿热处理前小麦的水分,湿热处理过程中微量营养物质随水分迁移到小麦胚乳,进而带动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
13、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小麦进行多次着水和多次静置,可以有效的提高进入润麦仓时小麦的水分,在润麦仓中对小麦进行湿热处理,在湿热处理处理过程中微量营养物质随水分迁移到小麦胚乳,进而提高小麦粉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
1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着水的次数与静置的次数相同,为2次或3次。由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湿热处理前小麦的水分,进而提高小麦粉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
1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当所述着水的次数为2次时,第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15%-17%,第一次静置的时间为5-8h;第二次静置的时间为4-8h。由此,可以提高湿热处理前小麦的水分,进而提高小麦粉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
16、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当所述着水的次数为3次时,第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14%-16%,第一次静置的时间为4-6h;第二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20%-25%,第二次静置的时间为4-8h;第三次静置的时间为2-6h。由此,该方式可以提高湿热处理前小麦的水分,提高小麦粉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
1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湿热处理完成后的小麦进行润麦处理,随后将经过所述湿热处理的小麦进行制粉,得到小麦粉;其中,经过所述润麦处理的小麦的水分含量为14%-17.5%。具体的,在湿热处理过程中,刚开始时小麦中的水分会由皮层向胚乳迁移,进而带动皮层中微量营养物质向胚乳迁移,提升胚乳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随后胚乳中的水分由于温度升高会向皮层迁移、进而蒸发,但是在该过程中,胚乳中的微量营养物质不会随水分向皮层的迁移而挥发。总的来说,通过湿热处理,可以提高胚乳中微量营养物质的含量,但是该过程会使小麦中的水分蒸发,会使小麦中的水分含量降低。由于小麦中的水分含量过低不适宜研磨制粉,本专利技术通过润麦处理,可以使小麦的水分含量调节至为适宜研磨制粉的含量,经过润麦处理的小麦的水分含量为14%-17.5%,当小麦中的水分含量为上述含量时,适宜研磨制粉。
1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润麦处理的温度为20~30℃,例如20℃、25℃、30℃。
19、所述润麦处理的时间为1-14h,5h、6h、7h、9h、10h、11h、12h、。
2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制粉为研磨制粉。通过研磨制粉,去除了小麦的皮层和胚,避免了皮层和胚中的污染物和活性酶对食品安全性和储藏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热处理时体系中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热处理的温度为60-9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热处理的时间为60-18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后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28%-36%,静置的总时间为9h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后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比前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高4%以上;每次着水后静置的时间至少为2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着水的次数与静置的次数相同,为2次或3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着水的次数为3次时,第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14%-16%,第一次静置的时间为4-6h;第二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20%-25%,第二次静置的时间为4-8h;第三次静置的时间为2-6h。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还包括:将湿热处理完成后的小麦进行润麦处理,随后将经过所述润麦处理的小麦进行制粉,得到小麦粉;其中,经过所述润麦处理的小麦的水分含量为14%-17.5%。
...【技术特征摘要】
1.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工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热处理时体系中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热处理的温度为60-9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热处理的时间为60-18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后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为28%-36%,静置的总时间为9h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特性的小麦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后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比前一次着水后小麦的水分含量高4%以上;每次着水后静置的时间至少为2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小麦粉营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科,刘远晓,贾泽宇,李萌萌,关二旗,王建立,江迪,郭嘉,张丽丽,张庭静,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