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8811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5:4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通过利用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将监测对象划分为可载、临界超载、超载3类不同承载状态,并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3方面,制定基于不同承载状态的影响因子自适应权重,构建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土地资源承载力遥感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成果无缝衔接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服务土地资源监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导意义,发展和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环境资源监测,特别涉及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


技术介绍

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国内开展最早且应用最为广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领域。

2、目前,针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相对单一,现有的方法通过分析现有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某地区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并以两期评价结果作为监测预警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仅通过判断土地资源可载、临界超载、超载的承载状态变化,以两期评价结果的对比衡量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状况,会忽视不同土地资源承载状态下的资源本底、生态环境及用地结构条件,使得监测预警结果难以准确刻画不同土地资源承载状态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驱动关系,导致监测预警精度和智能化水平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考虑因素不足以及监测预警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在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可载、临界超载、超载的不同承载状态,充分考虑不同承载状态下土地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制定基于不同承载状态的影响因子自适应权重,构建适应不同承载状态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技术体系,为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包括:

3、步骤s1:构建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区域的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

4、步骤s2: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资源建设开发强度测算方法,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计算区域的现状建设开发程度;

5、步骤s3:根据区域的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对适宜空间进行聚集度分析,获取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

6、步骤s4:根据区域的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与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的偏离程度计算土地资源压力指数,根据土地资源压力指数确定土地承载状态;

7、步骤s5: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三方面,动态监测区域不同土地承载状态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8、步骤s6:结合土地承载状态和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对区域进行预警等级划分。

9、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进一步包括:

10、根据土地资源建设开发影响程度筛选影响因子,并根据影响因子对土地建设开发的限制程度,将影响因子分为强限制因子与较强限制因子两大类,并在强限制因子和较强限制因子内部进行分类;

11、运用专家打分方法,对区域的土地资源建设开发适宜性的影响因子进行赋值,其中,强限制因子适宜性分值按限制等级采用0和1赋值;较强限制因子适宜性分值按限制等级分类进行0-100赋值;

12、采用限制系数法计算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计算公式如下:

13、

14、式中:为综合适宜性分值;为强限制因子编号;为较强限制因子编号;为第个强限制因子的适宜性分值;为第个较强限制因子的适宜性分值;为第个较强限制因子的权重;为强限制性因子个数;为较强限制因子个数。

1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还进一步包括:

16、根据区域的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进行聚类分析,将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和不适宜四类。

17、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

18、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统计,根据区域现状建设情况和区域土地资源建设开发适宜性计算区域现状建设开发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9、

20、式中:为区域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为区域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区域土地资源建设开发综合适宜性为适宜和基本适宜的区域,为二者空间的并集。

2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进一步包括:

22、对区域内各县域的主体定位功能根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将区域内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开发程度基准阈值分别确定为90%、80%、70%和60%;

23、根据适宜空间聚集度指数对区域内各县域的开发程度基准阈值进行调整,高度聚集型的评价单元的适宜建设开发程度基准阈值上调10%,离散型的评价单元的适宜建设开发程度基准阈值下调10%,一般聚集型的评价单元的适宜建设开发程度基准阈值不变。

2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中根据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与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的偏离程度计算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包括:

25、根据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与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的偏离度计算确定土地资源压力指数的公式为:

26、

27、式中:为土地资源压力指数,为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为基于聚集度分析测算的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

28、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中根据土地资源压力指数确定土地承载状态,包括:

29、当时,土地资源压力小,监测预警对象处于可载状态;

30、当,土地资源压力中等,监测预警对象处于临界超载;

31、当时,土地资源压力大,监测预警对象处于超载状态。

3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中所述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三方面,动态监测不同土地承载状态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包括:

33、根据不同土地承载状态确定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三方面的自适应权重:可载区域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权重比例为0.5、0.3、0.2;临界超载区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权重比例为0.3、0.4、0.3;超载区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权重比例为0.2、0.5、0.3。其中,资源利用包括单位建设用地gdp、人均建设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三个指标,生态保护包括林草覆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个指标,空间结构包括生态用地占比、新增建设用地比例、耕地占补平衡率三个指标。

3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进一步包括:

35、计算各个指标的:

36、

37、式中:为各指标最终分值,为不同区域各要素权重,为各指标的权重,为采用三分制打分法给出的各指标得分,其中3分代表该指标较上期有所好转,2分表示该指标较上期保持稳定趋势,1分则表示该指标较上期耗损加剧;

38、根据各个指标计算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具体公式如下:

39、式中: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综合得分,,为监测指标个数;

40、其中,时,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为加剧型,时,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为趋缓型。

4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6中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进一步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还进一步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进一步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根据现状建设开发程度与适宜建设开发程度阈值的偏离程度计算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根据土地资源压力指数确定土地承载状态,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所述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空间结构三方面,动态监测不同土地承载状态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进一步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进一步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还进一步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进一步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根据现状建设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丽李亮王萍刘恩来薛鹏陈丹蕾黄琼仪杨明兴彭伟陈森张雪梅徐庆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自然资源部地下管线勘测工程院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