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634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3:03
本技术属于生物微流控和类器官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包括胎盘类器官、血管内皮细胞、微流控芯片,3D打印生物可溶性材料,微流控芯片上设有螺旋动脉培养区室,螺旋动脉培养区室中包括基于生物可溶性材料3D打印制成的螺旋形实心条状体,混合凝胶包围溶解所述条状体,形成螺旋形孔道种植血管内皮细胞,螺旋动脉培养区室的两侧壁设置微孔通向第一、第二类器官培养区室,最终,类器官培养区室中的胎盘滋养细胞迁移经过微孔与螺旋动脉培养区室中的血管内皮细胞交互。本技术能够仿生化妊娠过程子宫螺旋动脉重塑过程中滋养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用于探究妊娠子宫螺旋动脉重塑的过程机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物微流控和类器官,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


技术介绍

1、类器官(organoid)是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类似目标器官或组织的三维细胞复合体,其培养的主要原理为在体外使用特定培养技术对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其主要步骤包括:从生物体组织中取材获得所需细胞(或直接使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或直接基于组织中所获得的细胞→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分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一定的空间设计、生物环境和合成环境控制→形成3d类器官。3d培养的类器官与传统的2d培养的细胞相比,其包含目标器官中多种细胞类型,同时再现了生命体器官发生的两个重要事件即同类细胞的分类聚集和空间特异性的细胞谱系分化。类器官本质上是模拟靶器官具有生物功能交互作用的细胞团。目前人体大多数组织的类器官已被建立。

2、妊娠期子宫螺旋动脉重塑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丢失,血管壁被沉积的纤维蛋白及滋养细胞取代。螺旋动脉重塑有利于扩大血管口径,增加子宫对胎盘胎儿供血供氧能力,对于正常妊娠维持至关重要;螺旋动脉重塑不良则会导致子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微流控芯片底座(5),所述微流控芯片底座的中心设置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中设有生物可溶性材料制成的螺旋形实心条状体(2);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的一端为第一微流体入口(6),另一端为第一微流体出口(7);在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的两侧壁设置微孔(12),所述微孔(12)连通第一类器官培养区室(3)、第二类器官培养区室(4)及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所述第一类器官培养区室(3)连接空柱形的第二微流体入口(8)和第二微流体出口(9),所述第二类器官培养区室(4)连接空柱形的第三微流体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微流控芯片底座(5),所述微流控芯片底座的中心设置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中设有生物可溶性材料制成的螺旋形实心条状体(2);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的一端为第一微流体入口(6),另一端为第一微流体出口(7);在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的两侧壁设置微孔(12),所述微孔(12)连通第一类器官培养区室(3)、第二类器官培养区室(4)及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所述第一类器官培养区室(3)连接空柱形的第二微流体入口(8)和第二微流体出口(9),所述第二类器官培养区室(4)连接空柱形的第三微流体入口(10)和第三微流体出口(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使用时,第一步从所述第一微流体入口(6)注入混合凝胶填充至所述螺旋形实心条状体(2)与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之间的间隙中,第二步所述螺旋形实心条状体(2)溶解于混合凝胶,第三步所述混合凝胶填充的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形成螺旋形空心条状孔道,第四步从所述第一微流体入口(6)注入血管内皮细胞及培养基,直至血管内皮细胞迁移铺满螺旋形空心条状孔道壁,形成螺旋动脉模型;第五步胎盘类器官的滋养细胞迁移经过所述微孔(12)与所述螺旋动脉培养区室(1)中的螺旋动脉模型交互形成螺旋动脉重塑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子宫螺旋动脉重塑模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12)为类椎体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笑天赵焕强周子翔周琼洁邵洁婕崔宇童邵书铱龚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