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结构,特别是一种限位减振装置、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1、风机作为空调器中重要的能动部件,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是空调器的主要振源之一;风机的振动会引起空调器的共振,并伴随着产生噪声问题,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效果。保证风机正常运行的同时解决其带来的振动与噪声问题,是一项长久以来需要不断解决的难题。
2、轴流风机的振动噪声问题是较为突出的,主要受限于它的作业环境与空调器的安装条件。轴流风机多用于中央空调,中央空调的作业环境及作业工况复杂、安装条件恶劣,因此在安装风机时,风机与安装支架之间需要安装减振装置,以降低其振动带来的影响。
3、为了实现风机和安装支架的减振效果,现有技术的减振结构一般采用在风机和安装支架之间设置弹簧或橡胶块来直接对风机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来进行减振,并利用贯穿弹簧或橡胶块的螺栓进行连接锁紧,此时风机与安装支架之间仍然为刚性连接,仍然存在多个频率点的共振和噪声,造成减振结构的减振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减振装置还包括上缓冲结构(21),所述上缓冲结构(2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所述环形减振结构(2)连接于所述上缓冲结构(21)上,且所述第二壳体(4)的端部和所述内减振结构(3)均与所述缓冲结构抵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缓冲结构(21)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缓冲块(213)、凸台(212)和第二缓冲块(211),所述第一缓冲块(213)的直径大于所述凸台(2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块(211)的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减振装置还包括上缓冲结构(21),所述上缓冲结构(2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所述环形减振结构(2)连接于所述上缓冲结构(21)上,且所述第二壳体(4)的端部和所述内减振结构(3)均与所述缓冲结构抵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缓冲结构(21)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缓冲块(213)、凸台(212)和第二缓冲块(211),所述第一缓冲块(213)的直径大于所述凸台(2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块(211)的直径,且所述环形减振结构(2)连接于所述第一缓冲块(213)上,所述第二壳体(4)的第二端抵接配合于所述凸台(212)上,所述内减振结构(3)抵接配合于所述第二缓冲块(2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减振装置还包括下缓冲结构,所述下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安装结构(44)上,且所述环形减振结构(2)连接于所述下缓冲结构上,所述内减振结构(3)与所述下缓冲结构抵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减振结构(2)包括环形阻尼件(23)和两个环形减振器(22),两个所述环形减振器(22)分别设置于所述环形阻尼件(23)的两侧,且一个所述环形减振器(22)连接于所述上缓冲结构(21)上,另一所述环形减振器(22)连接于所述下缓冲结构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减振器(22)包括两个减振环(224)以及吸振箱(222)和连接杆(221),两个所述减振环(224)并列设置,且两个所述减振环(224)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连接杆(221)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减振环(224),且所述连接杆(221)的一端与所述环形阻尼件(2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缓冲结构(21)或所述下缓冲结构连接,所述吸振箱(222)位于所述第一间距内,且所述吸振箱(222)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减振环(224)抵接配合,另一端与另一所述减振环(224)抵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环(224)包括内环体(2242)、外环体(2243)和板簧(2241),所述内环体(2242)设置于所述外环体(2243)内,所述板簧(2241)设置于所述内环体(2242)和所述外环体(2243)之间,且所述板簧(2241)能够在所述外环体(2243)和所述内环体(2242)的作用下产生形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2241)的形状为连续的s形,且在同一个s形中,s形的最高点与所述外环体(2243)连接,s形的最低点与所述内环体(224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224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板簧(2241)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连接杆(22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振箱(222)包括箱体(2224)、吸振填充件(2222)和多个吸振球(2223),所述箱体(2224)与两个所述减振环(224)抵接配合,所述吸振填充件(2222)设置于所述箱体(2224)内,且所述吸振填充件(2222)上形成有多个滚动通道,所述吸振球(2223)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滚动通道内,且所述吸振球(2223)与所述滚动通道一一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间距内的所述连接杆(221)上套设有弹性结构(223),所述弹性结构(223)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减振环(224)抵接配合,另一端与另一所述减振环(224)抵接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减振环(224)与所述环形阻尼件(23)之间的所述连接杆(221)上套设有弹性结构(223),所述弹性结构(223)的一端与所述减振环(224)抵接配合,另一端与所述环形阻尼件(23)抵接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减振环(224)与所述上缓冲结构(21)或所述下缓冲结构之间的所述连接杆(221)上套设有弹性结构(223),所述弹性结构(223)的一端与所述上缓冲结构(21)或所述下缓冲结构抵接配合,另一端与所述环形阻尼件(23)抵接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减振结构(3)包括限位件(33)和两个垂向限位减振结构,所述限位件(33)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4)上,两个所述垂向限位减振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限位件(33)的两侧,且一个所述垂向限位减振结构与所述上缓冲结构(21)抵接配合,另一个所述垂向限位减振结构与所述下缓冲结构抵接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限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33)包括限位柱(335)和定位杆(331),所述限位柱(335)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4)上,所述定位杆(331)穿设于所述限位柱(335)上,所述定位杆(3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腾,汤雁翔,尹欧阳,何锦峰,李亚冲,李一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