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使用方法及设备技术_技高网

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使用方法及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4005371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1:3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使用方法及设备,其中,直流电源的正极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变压器T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电容Cclamp1的一端、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容Cclamp1的另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简化电路结构,场效应管零电压开关,高效率反激拓扑功率变换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力,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使用方法及设备


技术介绍

1、拓扑反激变换器常被用于光伏领域,拓扑反激变换器的性能对光伏能量转化效率有重要影响。

2、专利文件(申请公布号:cn103956924a)公开了一种双反激谐振的光伏微型逆变器,其拓扑反激变换结构采用了多个和mos管串并联的电感和电容。

3、可见,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以便提供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使用方法及设备。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和第二反激变换单元;所述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包括:第一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第一输出组件;所述第一变换组件包括: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电感l1、电容cclamp1和变压器t1;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clamp1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clamp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第一输出组件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

3、优选地,所述第一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负载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负载的另一端连接。

4、优选地,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包括:第二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第二输出组件;所述第二变换组件包括: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感l2、电容cclamp2和变压器t2;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2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clamp2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3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3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clamp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q4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4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3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4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4的栅极;所述第二输出组件与所述变压器t2的输出端连接。

5、优选地,所述第二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2和电容c2;所述变压器t2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2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和负载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负载的另一端连接。

6、优选地,所述第一变换组件还包括:电流互感器ct1;所述电流互感器ct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电容cclamp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ct1的另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

7、优选地,所述第一变换组件还包括:电容cd;所述电容cd的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d的另一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

8、优选地,还包括:第三反激变换单元;所述第三反激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反激变换单元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第三反激变换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三反激变换单元。

9、本申请公开一种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的使用方法,所述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电路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负载连接;当为所述负载进行供电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轮流进行预设方式的反激变换,所述直流电源的电能通过所述电路传输至所述负载。

10、优选地,当所述电路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场效应管q1和所述场效应管q2均处于关断状态;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反激变换单元进行预设方式的反激变换,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1、s1:通过所述控制组件驱动所述场效应管q1导通,直至所述二极管d1达到反向偏置状态;

12、s2:通过所述控制组件驱动所述场效应管q1关断,直至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输入端电压高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输入端电压,且,所述二极管d1达到正向偏置状态,且,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达到正向偏置状态;

13、s3:通过所述控制组件驱动所述场效应管q2导通,直至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达到正向偏置状态;

14、s4:通过所述控制组件驱动所述场效应管q2关断,直至所述电路返回至所述初始状态;

15、重复步骤s1-s4。

16、本申请公开一种设备,包括如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

17、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18、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对于现有的反激变换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和第二反激变换单元;所述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包括:第一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第一输出组件;所述第一变换组件包括: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电感l1、电容cclamp1和变压器t1;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clamp1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clamp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寄生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寄生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信号传输至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和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第一输出组件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和第二反激变换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包括:第二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第二输出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2和电容C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组件还包括:电流互感器CT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组件还包括:电容C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反激变换单元;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的使用方法,所述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负载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路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场效应管Q1和所述场效应管Q2均处于关断状态;

10.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相并联式拓扑反激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第一反激变换单元和第二反激变换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1和电容c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激变换单元包括:第二变换组件和用于交替储能放电的第二输出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组件包括:二极管d2和电容c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组件还包括:电流互感器ct1;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江涛陈国良周树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