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4702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0:3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沉迷设备,包括:外壳,具有正面和背面,正面的外边缘高于内边缘,电子设备的屏幕与正面位于同一侧;第一透明盖板,设于正面且第一透明盖板的外周与正面的外边缘连接;第二透明盖板,设于正面且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搭接在正面的内边缘上;柔性容纳圈,设于正面,柔性容纳圈的外侧与第一透明盖板连接,柔性容纳圈的内侧与第二透明盖板连接,三者形成密封腔体,密封腔体内填充有非透明流体;第二透明盖板可在第一透明盖板和正面的内边缘之间的空间内限位活动,以使第二透明盖板活动至与第一透明盖板相贴合时,非透明流体被挤压至柔性容纳圈内;第二透明盖板活动至与第一透明盖板之间产生间隙时,非透明流体填充密封腔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沉迷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手机已经演变为人体的“延伸器官”,手机中的多彩世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沉迷,例如手机游戏、短视频app等等。在这一沉迷用户群体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广大青少年们,他们理性控制不足受到诱惑更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但随之带来的轻则视力下降,重则心理、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厌学、自闭、叛逆等等问题。

2、相关技术中,现有的防止沉迷手段多为软件自动弹出对话框,提醒用户休息等等,并非主动介入强制进行,这样无法机械性地将手机屏幕与人眼隔开,使得用户主观选择退出提醒弹窗等手段即可继续使用,达不到防止沉迷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沉迷设备,通过机械方式主动强制干预用户的不良习惯,防止沉迷,以便用户养成科学良好的用机习惯。

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沉迷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中空壳体且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的外边缘高于内边缘,所述外壳适于套设在电子设备的外周且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与所述正面位于同一侧;第一透明盖板,所述第一透明盖板设于所述正面且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外周与所述正面的外边缘连接;第二透明盖板,所述第二透明盖板设于所述正面且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搭接在所述正面的内边缘上;柔性容纳圈,所述柔性容纳圈设于所述正面,所述柔性容纳圈的外侧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连接,所述柔性容纳圈的内侧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连接,所述第一透明盖板、所述第二透明盖板与所述柔性容纳圈之间形成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内填充有非透明流体;所述第二透明盖板被配置为可在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和所述正面的内边缘之间的空间内限位活动,以使所述第二透明盖板活动至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相贴合时,所述非透明流体被挤压至所述柔性容纳圈内;所述第二透明盖板活动至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之间产生间隙时,所述非透明流体填充所述密封腔体。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沉迷设备,通过第二透明盖板在第一透明盖板和正面的内边缘之间的空间内上下活动,可以实现第二透明盖板与第一透明盖板之间拉开间隙或完全贴合。当第二透明盖板与第一透明盖板之间拉开间隙时,不透明流体将会迅速填充在整个密封腔体内,从而遮挡了电子设备屏幕来强制迫使用户放下电子设备休息;当第二透明盖板与第一透明盖板完全贴合时,填充在间隙中的非透明流体将会被挤出,容纳在柔性容纳圈中,电子设备的屏幕恢复可见,用户可正常使用。通过机械方式主动强制干预用户的不良习惯,防止沉迷,以便用户养成科学良好的用机习惯。

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透明盖板在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和所述正面的内边缘之间的空间内限位活动。

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环、第二磁环和电控系统,所述第一磁环设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所述第二磁环和所述电控系统电性连接,且均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一磁环和所述第二磁环相对设置;

6、其中,所述电控系统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磁环通电,从而改变所述第二磁环的磁极,以使所述第二磁环与所述第一磁环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系统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所述电控系统进一步配置为用户对所述电子设备设定防沉迷使用时长和防沉迷锁定时长;

8、当所述电子设备超过设定的防沉迷使用时长,所述电控系统对所述第二磁环通电并产生对所述第一磁环异极的磁性,以使所述第二透明盖板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之间产生间隙;

9、当所述电子设备超过设定的防沉迷锁定时长,所述电控系统对所述第二磁环通电并产生对所述第一磁环同极的磁性,以使所述第二透明盖板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相贴合。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在背离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磁环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的正面开设有环绕自身的凹腔,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外周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搭接在所述凹腔的内侧壁上。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柔性容纳圈环设于所述凹腔内,所述柔性容纳圈具有容纳槽且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凹腔的底部凹陷,所述柔性容纳圈的外侧贴设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顶部且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连接,所述柔性容纳圈的内侧贴设于所述凹腔的内侧壁顶部且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连接。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腔的外侧壁上设有台阶,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外周搭接在所述台阶上且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顶部相齐平。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设于所述外壳的背面,所述外壳、所述第二透明盖板与所述后盖之间限定出密封空间,以适于将所述电子设备放置在所述密封空间内。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后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匹配的第二安装部,所述后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

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透明盖板在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和所述正面的内边缘之间的空间内限位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环、第二磁环和电控系统,所述第一磁环设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所述第二磁环和所述电控系统电性连接,且均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一磁环和所述第二磁环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系统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所述电控系统进一步配置为用户对所述电子设备设定防沉迷使用时长和防沉迷锁定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在背离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磁环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正面开设有环绕自身的凹腔,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外周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搭接在所述凹腔的内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容纳圈环设于所述凹腔内,所述柔性容纳圈具有容纳槽且所述容纳槽朝向所述凹腔的底部凹陷,所述柔性容纳圈的外侧贴设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顶部且与所述第一透明盖板连接,所述柔性容纳圈的内侧贴设于所述凹腔的内侧壁顶部且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上设有台阶,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外周搭接在所述台阶上且与所述凹腔的外侧壁顶部相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设于所述外壳的背面,所述外壳、所述第二透明盖板与所述后盖之间限定出密封空间,以适于将所述电子设备放置在所述密封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后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匹配的第二安装部,所述后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透明盖板在所述第一透明盖板和所述正面的内边缘之间的空间内限位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磁环、第二磁环和电控系统,所述第一磁环设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所述第二磁环和所述电控系统电性连接,且均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一磁环和所述第二磁环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系统用于与所述电子设备连接,所述电控系统进一步配置为用户对所述电子设备设定防沉迷使用时长和防沉迷锁定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盖板的外周在背离所述第一透明盖板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磁环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沉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正面开设有环绕自身的凹腔,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凹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闻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