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3447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迫导向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转向架的底部设置有前轮对和后轮对,前轮对与后轮对之间通过迫导向连杆机构连接在一起,转向架顶部的两侧均固定有转向座,两个转向座上均设置有液压机构,液压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一端铰接在车体的底部,另一端铰接在转向座,第二液压缸的一端铰接在迫导向连杆机构上,另一端铰接在转向座上,第一液压缸通过电磁换向机构连接第二液压缸。通过控制电磁换向阀来控制迫导向机构的起效和失效,在满足曲线通过性能的基础上解决了车体和轮对之间振动传递的问题,极大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迫导向,具体为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


技术介绍

1、目前为了提高铁路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已经投入使用了自导向转向架、迫导向转向架以及主动径向转向架,但其中自导向转向架的径向能力不足,主动径向转向架系统复杂、检修繁琐、故障率高,因而迫导向转向架的应用更为广泛。但传统迫导向转向架由于采用连杆机构将轮对和车体连接,因此当车辆在线路上发生一次蛇形失稳时会将车体振动传递给轮对,使得轮对发生蛇形运动影响车辆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当车辆在大等效锥度下发生转向架蛇形失稳时同样会通过迫导向机构向上传递给车体造成“晃车现象”,影响车辆运行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通过控制电磁换向阀来控制迫导向机构的起效和失效,在满足曲线通过性能的基础上解决了车体和轮对之间振动传递的问题,极大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所述转向架的底部设置有前轮对和后轮对,所述前轮对与后轮对之间通过迫导向连杆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向架顶部的两侧均固定有转向座,两个所述转向座上均设置有液压机构,所述液压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车体的底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座,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迫导向连杆机构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座上,所述第一液压缸通过电磁换向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压缸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缸体铰接在所述转向座上,所述第一缸体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将所述第一缸体分为第一有杆腔与第一无杆腔,所述第一活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有杆腔内,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有杆腔铰接所述车体。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压缸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缸体铰接在所述转向座上,所述第二缸体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将所述第二缸体分为第二有杆腔与第二无杆腔,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有杆腔内,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有杆腔铰接在所述迫导向连杆机构上。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换向机构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所述第一缸体的第一无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的a油口,所述第一缸体的外壁与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的b油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有杆腔;

6、所述第二缸体的第二无杆腔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的a油口,所述第二缸体的外壁与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的b油口;

7、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的p油口通过第一油管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的t油口,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的t油口通过第二油管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的p油口。

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9、通过控制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的阀口切换以实现车体和轮对的耦合与解耦,既可以在通过曲线时保证优秀的曲线通过性能;又解决了传统迫导向转向架车辆在发生一次蛇形的时候会通过迫导向机构向下传递造成转向架蛇形失稳、在发生转向架蛇形失稳的时候会向上传递造成晃车问题,提高应用迫导向转向架的车辆的平稳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包括车体(1)和转向架(2),所述转向架(2)的底部设置有前轮对(3)和后轮对(4),所述前轮对(3)与后轮对(4)之间通过迫导向连杆机构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2)顶部的两侧均固定有转向座(7),两个所述转向座(7)上均设置有液压机构,所述液压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5)和第二液压缸(6),所述第一液压缸(5)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车体(1)的底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所述第二液压缸(6)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迫导向连杆机构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上,所述第一液压缸(5)通过电磁换向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5)包括第一缸体(8)和第一活塞杆(9),所述第一缸体(8)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上,所述第一缸体(8)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10),所述第一活塞(10)将所述第一缸体(8)分为第一有杆腔(11)与第一无杆腔(12),所述第一活塞杆(9)设置在所述第一有杆腔(11)内,所述第一活塞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塞(10),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有杆腔(11)铰接所述车体(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缸(6)包括第二缸体(13)和第二活塞杆(14),所述第二缸体(13)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上,所述第二缸体(13)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活塞(15),所述第二活塞(15)将所述第二缸体(13)分为第二有杆腔(16)与第二无杆腔(17),所述第二活塞杆(14)设置在所述第二有杆腔(16)内,所述第二活塞杆(1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15),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有杆腔(16)铰接在所述迫导向连杆机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换向机构包括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18)和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b(19),所述第一缸体(8)的第一无杆腔(12)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18)的A油口,所述第一缸体(8)的外壁与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a(18)的B油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有杆腔(1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包括车体(1)和转向架(2),所述转向架(2)的底部设置有前轮对(3)和后轮对(4),所述前轮对(3)与后轮对(4)之间通过迫导向连杆机构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2)顶部的两侧均固定有转向座(7),两个所述转向座(7)上均设置有液压机构,所述液压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5)和第二液压缸(6),所述第一液压缸(5)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车体(1)的底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所述第二液压缸(6)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迫导向连杆机构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上,所述第一液压缸(5)通过电磁换向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半主动控制的液压迫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缸(5)包括第一缸体(8)和第一活塞杆(9),所述第一缸体(8)铰接在所述转向座(7)上,所述第一缸体(8)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10),所述第一活塞(10)将所述第一缸体(8)分为第一有杆腔(11)与第一无杆腔(12),所述第一活塞杆(9)设置在所述第一有杆腔(11)内,所述第一活塞杆(9)的一端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阳代亮成池茂儒温泽峰曾鹏程郭兆团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