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2511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7:2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成像装置包括变焦系统,变焦系统包括镜筒以及自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像面大小设置为φ7.7mm,通过五个透镜组的合理设置和变焦系统广角端焦距和各透镜组焦距比值的有条件的限制,实现在广角端焦距fw为5.59mm,在望远端焦距ft为151.10mm;广角端光圈数达到1.66,望远端光圈数达到4.97,光学畸变范围控制在‑4%到4%之间,并且变焦系统的光学总长TTL仅为92mm,在白天和黑夜,且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以提供一种成像质量高、体积小、高倍率和应用环境较广的成像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学系统设计,特别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安防监控行业也得到高速发展,变焦监控镜头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目前主流的变焦监控镜头更高的倍率往往体积也更大,限制了变焦系统的向高倍率小型化的发展,因此研发一种高倍率小型化镜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旨在提供一种成像质量高、体积小、高倍率和应用环境较广的成像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变焦系统,所述变焦系统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变焦系统包括镜筒和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个透镜组,所述多个透镜组包括:

3、第一透镜组,固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

4、第二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二透镜组用于在朝所述像侧移动时使所述变焦系统自广角端朝望远端变焦,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

5、第三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以及,

6、第四透镜组,沿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在沿所述光轴方向活动时使所述变焦系统对焦,所述第四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

7、第五透镜组,固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第五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

8、其中,所述变焦系统处于广角端的焦距为fw,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为f3,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组的焦距为f5,所述变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

9、0.119<fw/f1<0.178,且-0.906<fw/f2<-0.604,且0.171<fw/f3<0.257,且0.231<fw/f4<0.346,且0.011<fw/f5<0.016。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

11、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

12、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

13、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十三透镜、第十四透镜和第十五透镜;

14、所述第五透镜组包括第十六透镜。

15、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16、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胶合连接;

17、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1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13,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14,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内的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18、-0.545<f1/f11<-0.364,且0.440<f1/f12<0.660,且0.420<f1/f13<0.630,且0.354<f1/f14<0.531。

19、可选地,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20、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21,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22,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23,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内的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21、0.673<f2/f21<1.009,且0.409<f2/f22<0.614,且-0.439<f2/f23<-0.293。

22、可选地,所述第八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九透镜聚集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十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23、所述第十透镜和所述第十一透镜胶合连接;

24、所述第八透镜的焦距为f31,所述第九透镜的焦距为f32,所述第十透镜的焦距为f33,所述第十一透镜的焦距为f34,所述第十二透镜的焦距为f35,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内的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25、0.733<f3/f31<1.100,且1.009<f3/f32<1.514,且0.345<f3/f33<0.517,且-3.340<f3/f34<-2.226,且0.561<f3/f35<0.842。

26、可选地,所述第十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27、所述第十四透镜和所述第十五透镜胶合连接;

28、所述第十三透镜的焦距为f41,所述第十四透镜的焦距为f42,所述第十五透镜的焦距为f43,在所述第四透镜组内的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

29、0.225<f4/f41<0.337,且0.998<f4/f42<1.497,且-0.567<f4/f43<-0.378。

30、可选地,所述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31、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均为玻璃球面透镜;

32、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均为玻璃非球面镜片,所述第七透镜为玻璃球面透镜;

33、所述第八透镜为玻璃非球面透镜,所述第九透镜、所述第十透镜以及所述第十一透镜为玻璃球面透镜,所述第十二透镜为玻璃非球面透镜;

34、所述第十三透镜、所述第十四透镜以及所述第十五透镜为玻璃球面透镜;

35、所述第十六透镜为塑胶非球面透镜。

36、可选地,所述变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

37、其中,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通光孔径,ttl为所述变焦系统的光学总长。

38、可选地,所述变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301<δz1w-t/ttl<-0.231,且0.096<δz2w-t/ttl<0.125;

39、其中,δz1w-t为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变焦系统处于广角端位置时与所述变焦系统处于望远端位置时的相对位移,δz2w-t为所述第八透镜在所述变焦系统处于广角端位置时与所述变焦系统处于望远端位置时的相对位移,ttl为所述变焦系统的光学总长。

40、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沿光轴方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镜筒,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用以进行变焦,且所述第四透镜组沿所述光轴方向协同移动,做与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的位置、成像波长、成像物距对应的移动对焦,使所述变焦系统在变焦过程中保持所述像面成像清晰,像面大小设置为φ7.7mm,通过五个透镜组的合理设置和变焦系统广角端焦距和各透镜组焦距比值的有条件的限制,实现在广角端焦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变焦系统,所述变焦系统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变焦系统包括镜筒和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个透镜组,所述多个透镜组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九透镜聚集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十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十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以及所述第四透镜均为玻璃球面透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301<ΔZ1W-T/TTL<-0.231,且0.096<ΔZ2W-T/TTL<0.12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变焦系统,所述变焦系统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变焦系统包括镜筒和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个透镜组,所述多个透镜组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九透镜聚集有正光焦度,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俊星王晓于存胜张良卢健辉王浩肖明志邱盛平龚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