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9823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2:5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属于一种扩散膜、背光模组组合结构领域。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包括: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卡接有模组本体,所述外壳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微型散热装置,所述微型散热装置包括机体、电动离子风机、遮灰板,用于对模组进行散热,同时本实用改进了增亮扩散膜,增亮扩散膜上设置有挡块,挡块呈三角设置,用于将光隔离开,通过透光板将光均匀的照射在棱镜片上,背光模组的增亮扩散膜结构经过重新的设计,有效的改变扩散、导光板和增光之间的结构,并减少甚至避免了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增亮扩散膜的侧端进入,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背光模组在光源正前方将形成较强的光柱,有效地改善了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扩散膜、背光模组组合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


技术介绍

1、现行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中通常在导光板的正面贴附一片扩散膜和两片增光膜以及其它部材,以改善导光板的导光效果。现在采用的光源一般为发光二极管光源有区别于传统的光源,它是一种点光源,而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多为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导光板一侧端的方式入光。

2、经检索,专利号为cn 214474068u的专利,名称为一种具有扩散和聚光功能的背光模组 ,该专利通过led光源、扩散胶膜、扩散板和上棱镜光学膜片可使背光模组结构更牢固。

3、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上述引证专利在对模组光源导光效果进行导光时,由于当背光模组的光源点亮时,虽然大部分光线会进入导光板中传播,但仍有光线会进入增光膜的侧端,从背光模组的正面透出,由于光线在增光膜中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小,进入增光膜并透出的光线明显较亮,所以在光源正前方将形成较强的光柱,严重损害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模组光源导光效果进行导光时存在不足的缺陷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包括:外壳组件,所述外壳组件的内侧卡接有模组本体,所述外壳组件上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微型散热装置,所述微型散热装置包括机体、电动离子风机、遮灰板,用于对模组进行散热。

4、该模组设有导光板和反射片,导光板设置有三组,三组均穿过底板,通过反射片将光反射在下扩散片上,遮光架将增亮扩散膜、棱镜片卡接后,方便于下扩散片下侧射出的强光通过遮光架进行更好的遮光并将强光进行扩散,增亮扩散膜上设置有挡块,用于将光隔离开,棱镜片上还设置有保护片,用于对模组结构进行保护,微型散热装置通过电性连接启动电动离子风机对模组进行驱风散热,电动离子风机的外侧设置有遮灰板,用于隔离灰尘。

5、优选的,所述模组本体包括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遮光架、增亮扩散膜、棱镜片、保护片,所述反射片卡接于外壳组件的下侧,所述反射片从下至上依次卡接有导光板、下扩散片、遮光架、增亮扩散膜、棱镜片、保护片。

6、导光板采用lgp微结构高均匀性网点,均匀布置,改进了lcd显示效果,并提升了整个液晶显示屏的发光均匀度,并减少了led的使用数量,降低了液晶显示模组的功耗。

7、优选的,所述遮光架内侧卡接有增亮扩散膜。

8、背光模组的增亮扩散膜结构经过重新的设计,有效的改变扩散、导光板和增光之间的结构减少甚至避免了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增亮扩散膜的侧端进入增亮扩散膜,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背光模组在光源正前方将形成较强的光柱,有效地改善了显示效果。

9、增亮扩散膜上设置有挡块,挡块呈三角设置,用于将光隔离开,并通过透光板将光均匀的照射在棱镜片上。

10、优选的,所述导光板包括底板、led灯框、led灯,所述底板卡接于外壳组件的内侧,所述底板内侧卡接有led灯框,所述led灯框贯穿底板设置,所述led灯框内侧设置有若干组led灯。

11、导光板通过电性连接后,相应led灯框上的led灯进行发光,led灯框穿透于底板上,然后光照射到反射片上,随后反射片将光反射在下扩散片上,然后下扩散片上侧设置的遮光架将增亮扩散膜、棱镜片卡接后,方便于下扩散片下侧射出的强光通过遮光架进行更好的遮光并通过增亮扩散膜、棱镜片将强光进行扩散,分布均匀,棱镜片的上侧还设置有保护片,用于对模组结构进行保护。

12、优选的,所述增亮扩散膜包括挡块、透光板,所述透光板卡接于外壳组件的内侧,所述透光板上侧固定有挡块。

13、优选的,所述挡块设置有若干组,利于对光线分散均匀。

14、增亮扩散膜上设置有挡块,挡块呈三角设置,用于将光隔离开,并通过透光板将光均匀的照射在棱镜片上。

15、优选的,所述微型散热装置上设置有机体,所述机体固定于壳体的一侧,所述机体上连接有电动离子风机,所述电动离子风机的另一端固定有遮灰板。

16、外壳组件上设置的微型散热装置通过电性连接启动电动离子风机对模组进行驱风散热,电动离子风机的外侧设置有遮灰板,用于隔离灰尘。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1、导光板采用lgp微结构高均匀性网点,均匀布置,改进了lcd显示效果,并提升了整个液晶显示屏的发光均匀度,并减少了led的使用数量,降低了液晶显示模组的功耗。

19、2、本实用改进了增亮扩散膜,增亮扩散膜上设置有挡块,挡块呈三角设置,用于将光隔离开,并通过透光板将光均匀的照射在棱镜片上,背光模组的增亮扩散膜结构经过重新的设计,有效的改变扩散、导光板和增光之间的结构减少甚至避免了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增亮扩散膜的侧端进入增亮扩散膜,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背光模组在光源正前方将形成较强的光柱,有效地改善了显示效果。

20、3、在没有增加微型散热装置时,模组内部灯光过热时,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处理,增加微型散热装置后,可通过电性连接启动电动离子风机对模组进行驱风散热,电动离子风机的外侧设置有遮灰板,用于隔离灰尘,实现了对模组灯光的散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包括:外壳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2)的内侧卡接有模组本体(1),所述外壳组件(2)上设置有壳体(220),所述壳体(220)的一侧设置有微型散热装置(221),所述微型散热装置(221)包括机体(2210)、电动离子风机(2211)、遮灰板(2212),用于对模组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本体(1)包括反射片(110)、导光板(111)、下扩散片(112)、遮光架(113)、增亮扩散膜(114)、棱镜片(115)、保护片(116),所述反射片(110)卡接于外壳组件(2)的下侧,所述反射片(110)从下至上依次卡接有导光板(111)、下扩散片(112)、遮光架(113)、增亮扩散膜(114)、棱镜片(115)、保护片(1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架(113)内侧卡接有增亮扩散膜(1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111)包括底板(1110)、LED灯框(1111)、LED灯(1112),所述底板(1110)卡接于外壳组件(2)的内侧,所述底板(1110)内侧卡接有LED灯框(1111),所述LED灯框(1111)贯穿底板(1110)设置,所述LED灯框(1111)内侧设置有若干组LED灯(111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扩散膜(114)包括挡块(1141)、透光板(1142),所述透光板(1142)卡接于外壳组件(2)的内侧,所述透光板(1142)上侧固定有挡块(11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1141)设置有若干组,利于对光线分散均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散热装置(221)上设置有机体(2210),所述机体(2210)固定于壳体(220)的一侧,所述机体(2210)上连接有电动离子风机(2211),所述电动离子风机(2211)的另一端固定有遮灰板(221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包括:外壳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2)的内侧卡接有模组本体(1),所述外壳组件(2)上设置有壳体(220),所述壳体(220)的一侧设置有微型散热装置(221),所述微型散热装置(221)包括机体(2210)、电动离子风机(2211)、遮灰板(2212),用于对模组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本体(1)包括反射片(110)、导光板(111)、下扩散片(112)、遮光架(113)、增亮扩散膜(114)、棱镜片(115)、保护片(116),所述反射片(110)卡接于外壳组件(2)的下侧,所述反射片(110)从下至上依次卡接有导光板(111)、下扩散片(112)、遮光架(113)、增亮扩散膜(114)、棱镜片(115)、保护片(1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架(113)内侧卡接有增亮扩散膜(1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扩散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捷
申请(专利权)人:合新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