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立式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_技高网

立式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9752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第一柱壳、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第一柱壳呈竖直柱状,第一柱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第二柱壳呈竖直柱状,第二柱壳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非换热气流的第二出风口。第三柱壳呈竖直柱状,第三柱壳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第二柱壳与第三柱壳沿横向排列于第一柱壳两侧。第二柱壳与第一柱壳之间构成第一引风间隔,以便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第一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第三柱壳与第一柱壳之间构成第二引风间隔。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空调软风混合效果非常好,提升用户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1、现有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差异不明显,依据现有送风方式,体验不佳,导致用户有很多抱怨。用户在使用空调制冷时,经常会遇到一组矛盾的问题:出风温度低、风速高,吹人身上不舒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太“硬”,不够柔和。结合用户痛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软风体验特性。研究发现,如果能在空调冷风中混入一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气流温度会上升1°-3°,吹在人身上的感觉也更加柔和舒适。然而,现有空调软风混合效果较差。此外,现有空调还存在软风送风类型单一、送风距离短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立式空调室内机,能够解决空调吹风太“硬”和空调软风混合效果较差的问题,能够实现多种送风模式,提升用户舒适性。

2、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3、第一柱壳,所述第一柱壳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一柱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

4、第二柱壳,所述第二柱壳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二柱壳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非换热气流的第二出风口;

5、第三柱壳,所述第三柱壳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三柱壳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

6、所述第二柱壳与所述第三柱壳沿横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柱壳两侧;

7、所述第二柱壳与所述第一柱壳之间构成第一引风间隔,以便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所述第一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8、所述第三柱壳与所述第一柱壳之间构成第二引风间隔,以便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三出风口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所述第二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9、可选地,所述第二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所述第二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所述第一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小于1/2;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横向排列;

10、所述第三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所述第三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所述第一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小于1/2;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沿横向排列。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柱壳的两个侧壁关于一前后延伸的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

12、所述第二柱壳和所述第三柱壳横截面轮廓关于所述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以使第一引风间隔和所述第二引风间隔对称设置。

13、可选地,所述第二柱壳的两个侧壁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变小,构成渐缩状;所述第一引风间隔为从后向前横向尺寸逐渐变大的渐扩状;

14、所述第三柱壳的两个侧壁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变小,构成渐缩状;所述第二引风间隔为从后向前横向尺寸逐渐变大的渐扩状。

15、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

16、所述下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柱壳和所述第三柱壳的下方;

17、所述下壳内设置有引风机构,用于将所述非换热气流输送至所述第二柱壳和所述第三柱壳;

18、所述第一柱壳内设置有换热器和换热风机。

19、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阀门;

20、所述第一柱壳的后壁和两个侧壁的后部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

21、所述第二柱壳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22、所述第三柱壳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的第三进风口;

23、所述引风机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且

24、所述下壳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引风机构的进风口连通的新风进口和至少一个室内空气进口;

25、所述阀门配置成受控地使新风进口和室内空气进口中的一个与所述引风机构的进风口连通。

26、可选地,所述引风机构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功能模块,以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所述非换热气流均先通过所述功能模块;

27、所述功能模块为净化模块和/或加湿模块。

28、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二柱壳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竖条状的第一风道;

29、所述第一风道内设置有沿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流片,每个所述第一导流片从前至后延伸,且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导流弯折部,且位置越靠上的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

30、所述第三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三柱壳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竖条状的第二风道;

31、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沿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流片,每个所述第二导流片从前至后延伸,且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导流弯折部,且位置越靠上的所述第二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

32、可选地,所述第二柱壳上安装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出风口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一导风件;

33、所述第三柱壳上安装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三出风口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二导风件;

34、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具有后弯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前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宽度,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前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接触;

35、所述第一导风件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柱壳,以便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相对位置来改变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横向出风方向;

36、所述第二导风件结构均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靠近所述第四板体的端部具有后弯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四板体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前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宽度,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前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接触;

37、所述第二导风件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三柱壳,以便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导风件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相对位置来改变所述第三出风口的横向出风方向。

38、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一让位槽以及与第一让位槽连通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一板体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

39、所述第一导风件可转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弯折部嵌入所述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弯折部的导风表面处于所述第一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临近所述第一让位槽的竖向边缘构成的平面上;

40、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处时,所述第二板体嵌入所述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二板体的导风表面处于所述第二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临近所述第二让位槽的竖向边缘构成的平面上;

41、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三让位槽以及与第三让位槽连通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风道的另一横向侧壁设置有第四让位槽;所述第三板体滑动安装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晓英王永涛闫秀洁张蕾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