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工程,具体涉及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对地震及其致灾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桥梁抗震设防理论与方法得到了不断发展,从早期的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到目前国内外城市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普遍采用的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允许桥墩等桥梁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发生塑性铰损伤、桥梁结构发生较大变形但不至于发生倒塌破坏。但无论是震前、震中还是震后,桥墩作为主要竖向承载构件,一旦发生严重损伤,将严重影响其承载能力。桥墩塑性损伤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导致桥梁在震后难以快速恢复功能,甚至难以修复,严重影响震后应急救援和灾后生产生活恢复。特别是城市桥梁,地震后不能及时恢复通行功能,将严重影响震后城市功能的快速恢复,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因此,以桥梁抗倒塌为设防目标的城市桥梁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韧性城市的发展要求,桥梁抗震设计应逐步向具有易修复、可快速恢复的韧性桥梁设计转变。同时,将强震区桥梁墩柱竖向承载功能和水平抗震功能耦合在一起,大幅增加墩柱配筋或采用减隔震支座/装置,从而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往下顺次连接设置的主梁(1)、桥墩(2)、墩底缩尺区域(3)和台座(12),所述主梁(1)于桥墩(2)的顶部连接部位设有铰接构造结构,所述墩底缩尺区域(3)与台座(12)的连接部位外侧设有抗滑移构造结构,所述墩底缩尺区域(3)外侧设有板式耗能装置(9),所述板式耗能装置(9)的一端与桥墩(2)连接,另一端与台座(12)连接,所述桥墩(2)与台座(12)的周向设有若干将二者连接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1),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桥墩(2)上,另一端固定于台座(1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往下顺次连接设置的主梁(1)、桥墩(2)、墩底缩尺区域(3)和台座(12),所述主梁(1)于桥墩(2)的顶部连接部位设有铰接构造结构,所述墩底缩尺区域(3)与台座(12)的连接部位外侧设有抗滑移构造结构,所述墩底缩尺区域(3)外侧设有板式耗能装置(9),所述板式耗能装置(9)的一端与桥墩(2)连接,另一端与台座(12)连接,所述桥墩(2)与台座(12)的周向设有若干将二者连接的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1),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桥墩(2)上,另一端固定于台座(1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构造结构包括橡胶垫4、保护钢板(5)、凸榫(6)和凹槽(7),所述凸榫(6)设置于主梁(1)上,所述凹槽(7)设置于桥墩(2)的上端,所述凸榫(6)设置于凹槽(7)内,所述橡胶垫4设置于桥墩(2)上端的接触平面上,所述保护钢板(5)设置于橡胶垫4上,所述主梁(1)安装压紧于保护钢板(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移构造结构包括限位器(8)和钢垫板,所述钢垫板设置于墩底缩尺区域(3)和台座(12)的接触面之间,所述限位器(8)周向设置于墩底缩尺区域(3)的外侧,且固定于台座(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耗能装置(9)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桥墩(2)内的预审钢筋和台座(12)内的预设钢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墩(2)的侧面四周预设有孔道,所述桥墩(2)的上端侧面和台座(12)的上端侧面均设有锚固部位,所述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1)穿过孔道,且两端分别锚固于桥墩(2)和底座的锚固部位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梁铰接非贯穿式预应力自复位桥梁抗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底缩尺区域(3)为桥墩(2)的一部分,且二者一体化预制浇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俊峰,边嘉琛,庞伟,朱安静,马骏,张博,江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