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6685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固定于动簧片的一端的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固定于静簧片的一端的静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和静簧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继电器的基座上,并使动簧片的动触点和静簧片的静触点呈对应配合状;在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触时,所述动簧片相对于静簧片具有一个夹角A;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使得动触点的中心与静触点的中心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接触触点寿命、降低接触电阻,从而使电耐久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现有大间隙继电器通常会在常开静触点和动触点的常开面接触时呈现喇叭口,若常开端喇叭口的问题解决了,常闭静触点与动触点的常闭面又会出现,使得继电器触点靠边缘接触。当继电器经过电弧不断的烧损后边缘银层薄,电弧侵蚀后消耗快,甚至出现边缘露铜,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接触电阻大导致发热严重。2、边缘出现露铜接触造成触点瞬粘。如此,会导致继电器电耐久性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能够提高接触触点寿命、降低接触电阻,从而使电耐久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固定于动簧片的一端的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固定于静簧片的一端的静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和静簧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继电器的基座上,并使动簧片的动触点和静簧片的静触点呈对应配合状;在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触时,所述动簧片相对于静簧片具有一个夹角a;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使得动触点的中心与静触点的中心贴合,从而提高接触触点寿命、降低接触电阻。

3、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至少有其中一个设为异型形状,从而使得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4、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所述静触点为标准形状;所述动触点中,向着动簧片的固定处的方向,动触点的厚度呈渐次增加,且前段的斜率相对较大,后段的斜率相对较小。

5、所述异型形状的动触点的厚度相对于标准形状的动触点的厚度,前段为厚度减薄,且减薄尺寸为先大后小,后段为厚度增厚,且增厚尺寸为先小后大。

6、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动触点包括常闭动触点和常开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包括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所述常闭动触点和常开动触点分别固定在动簧片的相对两面,所述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分别固定于常闭静簧片和常开静簧片。

7、所述常闭静簧片和常开静簧片分别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动簧片设在所述常闭静簧片和常开静簧片之间,所述常闭动触点和所述常开动触点的其中一个设为异型形状,所述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的其中另一个设为标准形状,所述常闭动触点的接触面的中心线与所述常开动触点的接触面的中心线之间呈所述夹角a。

8、所述动簧片中,在靠近固定位置处,设有弯折部;当常闭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动簧片中上段折向常开静簧片方向,常闭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接触,动簧片的中上段与常闭静簧片形成夹角a;当常开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动簧片中上段折向常闭静簧片方向,常开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接触时,动簧片的中上段与常开静触片形成夹角a。

9、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静触点设为异型形状,所述动触点为标准形状;所述静触点中,向着静簧片的固定处的方向,静触点的厚度呈渐次增加,且前段的斜率相对较大,后段的斜率相对较小。

10、所述异型形状的静触点的厚度相对于标准形状的静触点的厚度,前段为厚度减薄,且减薄尺寸为先大后小,后段为厚度增厚,且增厚尺寸为先小后大。

11、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与所述静簧片的触点固定部表面之间呈所述夹角a。

12、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所述继电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触时,所述动簧片相对于静簧片具有一个夹角a;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使得动触点的中心与静触点的中心贴合,从而提高接触触点寿命、降低接触电阻。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使得触点接触形式均为靠近中心接触,可以降低接触电阻,并且触点中心的银层相对边缘厚很多,相对耐电弧能力比原有的要时间长很多,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继电器的电耐久。

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及其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固定于动簧片的一端的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固定于静簧片的一端的静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和静簧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继电器的基座上,并使动簧片的动触点和静簧片的静触点呈对应配合状;在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触时,所述动簧片相对于静簧片具有一个夹角A;其特征在于: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使得动触点的中心与静触点的中心贴合,从而提高接触触点寿命、降低接触电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至少有其中一个设为异型形状,从而使得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所述静触点为标准形状;所述动触点中,向着动簧片的固定处的方向,动触点的厚度呈渐次增加,且前段的斜率相对较大,后段的斜率相对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形状的动触点的厚度相对于标准形状的动触点的厚度,前段为厚度减薄,且减薄尺寸为先大后小,后段为厚度增厚,且增厚尺寸为先小后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动触点包括常闭动触点和常开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包括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所述常闭动触点和常开动触点分别固定在动簧片的相对两面,所述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分别固定于常闭静簧片和常开静簧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静簧片和常开静簧片分别相互平行地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动簧片设在所述常闭静簧片和常开静簧片之间,所述常闭动触点和所述常开动触点的其中一个设为异型形状,所述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的其中另一个设为标准形状,所述常闭动触点的接触面的中心线与所述常开动触点的接触面的中心线之间呈所述夹角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中,在靠近固定位置处,设有弯折部;当常闭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动簧片中上段折向常开静簧片方向,常闭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接触,动簧片的中上段与常闭静簧片形成夹角A;当常开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动簧片中上段折向常闭静簧片方向,常开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接触时,动簧片的中上段与常开静触片形成夹角A。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静触点设为异型形状,所述动触点为标准形状;所述静触点中,向着静簧片的固定处的方向,静触点的厚度呈渐次增加,且前段的斜率相对较大,后段的斜率相对较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形状的静触点的厚度相对于标准形状的静触点的厚度,前段为厚度减薄,且减薄尺寸为先大后小,后段为厚度增厚,且增厚尺寸为先小后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的接触面与所述静簧片的触点固定部表面之间呈所述夹角A。

1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固定于动簧片的一端的动触点;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和固定于静簧片的一端的静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和静簧片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继电器的基座上,并使动簧片的动触点和静簧片的静触点呈对应配合状;在动触点和静触点相接触时,所述动簧片相对于静簧片具有一个夹角a;其特征在于: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使得动触点的中心与静触点的中心贴合,从而提高接触触点寿命、降低接触电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至少有其中一个设为异型形状,从而使得在触点接触的方向上,所述动触点的厚度和静触点的厚度之和与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动触点设为异型形状,所述静触点为标准形状;所述动触点中,向着动簧片的固定处的方向,动触点的厚度呈渐次增加,且前段的斜率相对较大,后段的斜率相对较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形状的动触点的厚度相对于标准形状的动触点的厚度,前段为厚度减薄,且减薄尺寸为先大后小,后段为厚度增厚,且增厚尺寸为先小后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配合的动触点和静触点中,所述动触点包括常闭动触点和常开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包括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所述常闭动触点和常开动触点分别固定在动簧片的相对两面,所述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分别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城富林永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发工业自动化控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