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力线引导件、中底及鞋子制造技术_技高网

力线引导件、中底及鞋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6604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鞋制造领域,尤其涉及鞋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一种具有该引导件的中底和一种具有该中底的鞋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包括能够安装到中底上表面的硬质本体,硬质本体具有对应足底外侧区的后外侧部和对应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的前内侧部。还提供一种中底,包括与足底仿形的中底本体,中底本体上表面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力线引导件的硬质本体比中底本体硬。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中底,所述中底如上所述。该鞋子能够为使用者足底提供较好的支撑,能让使用者在穿着该鞋子行走或跑步时足部不容易晃动,不容易崴脚,不容易对使用者足部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鞋制造领域,尤其涉及鞋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一种具有该引导件的中底和一种具有该中底的鞋子。


技术介绍

1、现有的鞋底的中底通常包括采用发泡工艺制成,在发泡过程中,生产人员可以按需求往中底的不同区域中加入不同配比的调节剂/发泡剂,使中底成型后各部位硬度不同,同一部位内部各处硬度基本相同。现有的一种中底,其后部为后跟缓冲部,该后跟缓冲部对应使用者足底的后跟区;中底的余下部位为支撑部,支撑部比后跟缓冲部硬,位于中底的前部和中部,对应使用者足底的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正常足形的使用者穿着鞋子行走或跑步时,通常是足底后跟区先落地,再轮到足底的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落地,直至整个足底落地为止。此过程中,中底的后跟缓冲部较软,能够对先落地的足底后跟区起到较好的缓冲,避免足底后跟区硬着地,使足底后跟区不易硌脚,让足部感到较为舒适;而中底的支撑部较硬,能够对后落地的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减少足部晃动,增加稳定性,让使用者行走或跑步时不易崴脚。不过,由现有的这种中底支撑的鞋子,仍然存在足部晃动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足旋前的使用者穿着这种鞋子时(足旋前的人群通常会表现出足外翻和足扁平),存在较高的崴脚风险,容易导致使用者足部损伤,不够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一种具有该引导件的中底和一种具有该中底的鞋子,该鞋子能够为使用者足底提供较好的支撑,能让使用者在穿着该鞋子行走或跑步时足部不容易晃动,不容易崴脚,不容易对使用者足部造成损伤。

2、专利技术人发现,对于正常足形的使用者而言,虽然从足底后跟区先落地到整个足底完全落地这一过程历时很短,但足底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这三个区域落地时间有先有后,且同一区域各处落地时间也有先有后,落地时间不同的区域所需支撑力不完全相同,其中一些需要较多支撑力的区域为主要受力部位,而另一些需要较少支撑力的区域则为非主要(次要)受力部位。然而,现有的中底的支撑部内部各处硬度基本相同,为足底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各处提供的支撑力基本相同,就容易使得足底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这三个区域中,需要较大支撑力的主要受力部位得不到足够的支撑,而需要较小支撑力的非主要(次要)受力部位又因得到的支撑力较多造成硌脚,这三个区域受力不均正是现有的鞋子存在足部晃动的原因,带来崴脚风险,对使用者足部造成损伤,不够安全。专利技术人又发现,使用者行走时,其足底后跟区会首先落地,随后足底外侧区自后往前、自外往内依次落地,再轮到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落地(前跖区的外侧区域随着前跖区的内侧区域落地而一并落地,但前跖区的内侧区域为主要受力部位),而足弓区则几乎完全不落地,即在足底后跟区落地后,足底余下区域的主要受力部位依次为自外侧区到前跖区的内侧区域,各处主要受力部位共同形成足底力线。而对于足旋前的使用者而言,其足部因足弓塌陷而导致足底力线发生(少量)偏移,这种足旋前足形由现有的各处硬度基本相同的中底进行支撑时,同样存在足底力线受力不均的情况,导致足部晃动,损伤足部。

3、基于上述发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包括能够安装到中底上表面的硬质本体,硬质本体具有对应足底外侧区的后外侧部和对应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的前内侧部。

4、其中,所述硬质本体的前内侧部具有对应使用者的位于足底前跖区内侧区域中的第一跖趾区的第一跖趾部。

5、其中,所述第一跖趾部为楔形,第一跖趾部的内侧部比外侧部厚。

6、其中,所述第一跖趾部局部镂空。

7、其中,所述硬质本体厚度为2~5mm,且/或所述硬质本体硬度为80~85ha。

8、其中,所述硬质本体为平板状或向上拱起的弧状。

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中底,包括与足底仿形的中底本体,中底本体上表面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力线引导件的硬质本体比中底本体硬。

10、其中,所述力线引导件的后外侧部往所述中底本体上表面的投影位于中底本体中部的外侧部的区域,而力线引导件的前内侧部往中底本体上表面的投影则位于中底本体前部的内侧部的区域。

11、其中,所述中底本体上表面开有凹坑,所述力线引导件容置到凹坑中,其边沿与中底本体上表面平滑过渡。

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中底,所述中底如上所述。

13、有益效果:力线引导件的硬质本体对应使用者足底外侧区至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在力线引导件安装到中底上表面后,其硬质本体对应足底外侧区、足底前跖区的主要受力部位,即对应足底力线,那么在足底后跟区落地后,硬质本体能够依次为从足底外侧区到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之间的各处主要受力部位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而足底足弓区和足底前跖区的外侧区域这些非主要受力部位,则由较软的中底本体提供少量支撑力和缓冲,故足底外侧区、足弓区和前跖区这三个区域中的各处受力部位受力较现有技术均匀,就不容易导致足部晃动,不容易崴脚,不容易对使用者足部造成损伤。对于足旋前的使用者而言,虽然其足底力线因足弓塌陷而较正常足形的足底力线发生(少量)偏移,但力线引导件仍然能够对应这种偏移足底力线的大部分区域,故同样能够对该偏移足底力线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并且,由于力线引导件的硬质本体比中底本体硬,受压时硬质本体的形变量较中底本体小,故受压过程中硬质本体能够相对中底本体上凸从而顶起足旋前的使用者的足底,由于硬质本体对应正常足形的足底力线,故其顶起足旋前的使用者的足底时能对偏移的足底力线进行引导,把偏移的足底力线导往正常足形的足底力线的方向,起到一定的矫形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安装到中底上表面的硬质本体,硬质本体具有对应足底外侧区的后外侧部和对应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的前内侧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本体的前内侧部具有对应使用者的位于足底前跖区内侧区域中的第一跖趾区的第一跖趾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跖趾部为楔形,第一跖趾部的内侧部比外侧部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跖趾部局部镂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本体厚度为2~5mm,且/或所述硬质本体硬度为80~85HA。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本体为平板状或向上拱起的弧状。

7.中底,包括与足底仿形的中底本体,其特征在于,中底本体上表面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力线引导件的硬质本体比中底本体硬。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力线引导件的后外侧部往所述中底本体上表面的投影位于中底本体中部的外侧部的区域,而力线引导件的前内侧部往中底本体上表面的投影则位于中底本体前部的内侧部的区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本体上表面开有凹坑,所述力线引导件容置到凹坑中,其边沿与中底本体上表面平滑过渡。

10.鞋子,包括中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中底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安装到中底上表面的硬质本体,硬质本体具有对应足底外侧区的后外侧部和对应足底前跖区的内侧区域的前内侧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本体的前内侧部具有对应使用者的位于足底前跖区内侧区域中的第一跖趾区的第一跖趾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跖趾部为楔形,第一跖趾部的内侧部比外侧部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跖趾部局部镂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本体厚度为2~5mm,且/或所述硬质本体硬度为80~85ha。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陈宇文钟俊鹏冯民朝袁兴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一双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