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4786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3:0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包括输入电压,输出电压,降压电源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电压连接。本技术为直流负载及交流负载供电,利于各种复杂用电场景的应用,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流插座,尤其涉及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


技术介绍

1、直流家电器的直流电路的配套产品一直是制约发展因素之一,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包括交直流插座部分和直流插座部分,且通过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可以实现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现有技术中,因直流发展环境以及市场形态存在地域差异,使得国内外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的标准并不统一,目前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的标准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国标、欧标以及美标。

2、但是现有技术中,无论是国标、欧标还是美标,交直流一体插座中的交流部分均是直接从充电插座内引出与插接端子直接相连的交流充电线缆,另外,当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损坏且需要更换新的充电插座时,不仅需要拆卸充电插座,而且也需要将车体内的交流充电线缆也一并拆除,增加了后期的维护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维护成本。为了解决直流电的家用问题,推出直流插头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助力家庭直流微网与直流电器的互联互通,因此需要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3、本技术包括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降压电源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电压连接。

4、进一步地,所述降压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芯片u1,第二电源芯片u2吸收保护电路和稳压电路,所述输入电压的输出端通过保险丝f1与所述第一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芯片u1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收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保护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五电容c5,第三二极管d3和第三电感l3,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五电容c5并联后与并联连接的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端和所述第三电感l3串联,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滤波电容c6、第十一滤波电c11和第八电阻r8。

6、进一步地,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3,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单片机u3的5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第2脚接地,按键开关k1与单片机u3的6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第6脚与并联连接的滤波电容c9和第十四电阻r14后接地。

7、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继电器jd1,第二三极管q2,第五三极管q5和第一mos管q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jd1的吸合端连接,电源12v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集电极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jd1设置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

9、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上设置有发光二极管led。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1、本技术是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2、本技术为直流负载及交流负载供电,利于各种复杂用电场景的应用,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包括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压电源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电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芯片U1,第二电源芯片U2吸收保护电路和稳压电路,所述输入电压的输出端通过保险丝F1与所述第一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芯片U1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收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保护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五电容C5,第三二极管D3和第三电感L3,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五电容C5并联后与并联连接的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端和所述第三电感L3串联,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滤波电容C6、第十一滤波电C11和第八电阻R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U3,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单片机U3的5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第2脚接地,按键开关K1与单片机U3的6脚连接,所述单片机U3的第6脚与并联连接的滤波电容C9和第十四电阻R14后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继电器JD1,第二三极管Q2,第五三极管Q5和第一MOS管Q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JD1的吸合端连接,电源12V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集电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JD1设置有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上设置有发光二极管LED。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包括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降压电源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电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芯片u1,第二电源芯片u2吸收保护电路和稳压电路,所述输入电压的输出端通过保险丝f1与所述第一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芯片u1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收保护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保护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芯片u2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保护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五电容c5,第三二极管d3和第三电感l3,所述第七电阻r7和第五电容c5并联后与并联连接的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端和所述第三电感l3串联,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端与所述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直流插座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滤波电容c6、第十一滤波电c11和第八电阻r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仁贵赖绍武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盈瑞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