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和人工湿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9462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和人工湿地,布水装置包括水流道,所述水流道的一侧沿水流道的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布水槽、第一沉淀池、第二布水槽、第二沉淀池、第三布水槽,所述第一布水槽的一端、第二布水槽的一端以及第三布水槽的一端均与水流道连接,第一布水槽与水流道的连接处设有三通阀门A,第二布水槽与水流道的连接处设有三通阀门B。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三通阀门切换水流道中的矿井水流动路径,并与三个布水槽相互配合,实现了第一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的一用一备的工作模式;第一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沿水流方向布置,适合于在场地狭窄的山脉及湖泊地带建设,无需减小表流区沉淀池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和人工湿地


技术介绍

1、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性矿井水,如果不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井下生产带来巨大危害。目前,治理酸性矿井水的方法多为末端治理,即在煤矿井口的矿井水出水点处建立处理设施,而有些地区山脉、湖泊多,平原地区较少,大大限制了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于山脉及湖泊地带的特殊地形,多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在矿井水添加石灰石、方镁石等碱性材料提高ph值,进行中和反应,去除酸性矿井水中大部分铁锰离子;反应过程未加絮凝剂且流速较快,生成的沉淀无法沉降,因此后续还需设置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深度反应,最后进行达标排放。

2、人工湿地系统处理过程中,沉淀池产生污泥需定期清理。为了保证清理过程中人工湿地系统的连续运行,表流区沉淀池选用“一用一备”模式,一个沉淀池进行污泥清理时,开启另一个沉淀池继续工作。然而,“一用一备”的表流区沉淀池建设需要足够宽度的场地,而对于山脉及湖泊地带的特殊地形,多数场地狭窄,无法满足处理设施的建设需求;而如果减小表流区沉淀池宽度,欲达到相同的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流道(1),所述水流道(1)的一侧沿水流道(1)的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布水槽(2)、第一沉淀池(3)、第二布水槽(4)、第二沉淀池(5)、第三布水槽(6),所述第一布水槽(2)的一端、第二布水槽(4)的一端以及第三布水槽(6)的一端均与水流道(1)连接,第一布水槽(2)与水流道(1)的连接处设有三通阀门A(7),第二布水槽(4)与水流道(1)的连接处设有三通阀门B(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水槽(2)与第一沉淀池(3)之间设有第一布水墙(9),第一布水墙(9)上分布有多个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流道(1),所述水流道(1)的一侧沿水流道(1)的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布水槽(2)、第一沉淀池(3)、第二布水槽(4)、第二沉淀池(5)、第三布水槽(6),所述第一布水槽(2)的一端、第二布水槽(4)的一端以及第三布水槽(6)的一端均与水流道(1)连接,第一布水槽(2)与水流道(1)的连接处设有三通阀门a(7),第二布水槽(4)与水流道(1)的连接处设有三通阀门b(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水槽(2)与第一沉淀池(3)之间设有第一布水墙(9),第一布水墙(9)上分布有多个第一布水孔(10);所述第一沉淀池(3)与第二布水槽(4)之间设有第一溢流墙(11);所述第二布水槽(4)与第二沉淀池(5)之间设有第二布水墙(12),第二布水墙(12)的上部分布有多个第二布水孔(13);所述第二沉淀池(5)与第三布水槽(6)之间设有第二溢流墙(14);所述第三布水槽(6)与第二溢流墙(14)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三布水墙(15),第三布水墙(15)上分布有多个第三布水孔(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墙(11)的高度低于第一沉淀池(3)的另外相对两侧壁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湿地表流池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溢流墙(14)的高度低于第二沉淀池(5)的另外相对两侧壁的高度。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金凤李曦滨朱铭清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