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箱式电容器组,其中集成有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电容器组件,所述半箱式电容器组另外还包括带电部位防护罩(10)和电容器组件框架。其中带电部位防护罩(10)能套设在至少两组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的外部以封闭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从而隔离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和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而电容器组件框架则包括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1)和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2),其中所述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2)提供了所述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开放式容置空间以便于所述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散热。非带电部位的散热。非带电部位的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箱式电容器组
[0001]本技术涉及中高压配供电领域的一种电容器组,具体为一种半箱式电容器组,以隔离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和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
技术介绍
[0002]电容器是应用极为广泛的电子器件,可以储存电量和电势能。其结构是一个导体被另一个导体所包围,或者由一个导体发出的电场线全部终止在另一个导体的导体系,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等领域。而且在经济建设中,高电压、大容量的电力设备越来越多,在工厂和户外的高电压、大容量的电力系统的配供电领域中,通常会广泛的使用集成的电容器组。所述的电容器组在带电运行时,为了保证电容器组的安全运行,也为了保证日常巡视人员的人身安全,电容器组的带电部位需要离巡视人员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0003]作为示例,中国技术专利CN 112908699 A提供了一种采用防护外罩绝缘方式的铝电解电容器模块设计,其包括分立铝电解电容器单体、带散热器翅片结构的金属导热基体构件和绝缘外壳及其组成的内部压力释放机构。这种电容器模块配设了上绝缘外壳和下绝缘外壳,以将所述的铝电解电容器模块包围在上绝缘外壳和下绝缘外壳两者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在该技术的具体实施中,上绝缘外壳从后端以绝缘的方式包覆所有的铝电解电容器单体和金属导热基体构件构成的紧凑结构体,且同时在金属导热基体构件的后端设置有压力释放空气出口,以及在分立铝电解电容器的顶端进行压力释放。
[0004]进一步地,为防止包含有多个电容器单体的金属导热基体构件的短路,在装配时对电容器模块(包含多个电容器单体的金属导热基体构件)安装绝缘法兰垫以实现电容器模块和其下方的散热部分(散热翅片)进行绝缘。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其有助于运行过程中电容器带电部分的在电气短路时的有效卸压,而且对电容器整体实现了全面的防护。但是,由于所述电容器模块的散热翅片被下绝缘外壳所包围,即便所述的电容器的下绝缘外壳开设有空气流通孔,这种由上绝缘外壳和下绝缘外壳所包围的电容器的有效散热面积也是有限的。所以,这种利用上绝缘外壳和下绝缘外壳对电容器进行整体防护的方式虽然对于低容量的电容器的防护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户外或工厂专用的电容器组而言,如果在中高压配供电的同时仍然采用单个电容器组件逐个进行整体绝缘隔离的方式,单个的电容器组件则可能会产生由电弧喷射引起的绝缘保护罩爆炸和爆裂,增加了电容器组件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
[0005]另一中国技术专利CN 212365748 U则考虑到了多个电容器组合并联以提高电容器组的供电容量的需求。该技术提供一种防爆防燃电容器绝缘盖,包括罩壳体、瓷片、固定带。所述罩壳体套接在多个电容器上部,罩壳体与电容器依靠摩擦力固连,插接口顶部贯通,在罩壳体侧面设置有多个散热间隙,所述散热间隙为均匀排布的长条状的缺口,散热间隙与插接口顶部贯通孔道连通。该技术方案虽然考虑到了多个电容器并联能够提高电容器组的供电容量,但将多个电容器的带电部位和散热部位均封闭在绝缘盖中,且两者
均需要通过绝缘盖的散热间隙来释放压力和散热,其对于防爆防燃的防护效果以及散热效果也是有限的。而且这种将电容器的带电部位和散热部位全部包裹在绝缘盖内的技术方案,也是更适用于小容量的电容器组件的并联,而并不适用于高中压供电领域的大容量电容器组件的并联。此外,由于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电容器仅被罩壳体部分保护,而且电容器的相当一部分(下部)完全裸露在空气中,这对高中压供电领域中日常巡视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
[0006]进一步地,在该实施方案中,多个电容器与罩壳体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换言之,多个电容器设定在基座后,电容器组的电容量就被确定下来,一旦某个电容器出现损坏就并不易于更换,整个电容器组的供电适用范围受到了局限。更进一步地,这种固定至基座的电容器也并不适用于根据户外和工厂施工现场的实际使用要求的搬运。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因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部分问题的用于中高压配供电领域的一种电容器组,其被构造成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优选地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对单个电容器组件逐个进行整体绝缘隔离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的缺陷,并能消除对多个电容器进行部分防护的安全隐患。本技术尤其能够通过一种半箱式电容器组,有效地隔离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和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而且可以通过多种组合的方式灵活地构造电容器组,以适应更广泛的户外和工厂施工现场供电适用范围,并便于更换和搬运。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半箱式电容器组,其中集成有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电容器组件,其包括:带电部位防护罩和电容器组件框架;其中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能套设在至少两组用于A相、B相和C相的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的外部以封闭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从而隔离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和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而电容器组件框架则包括带电部位容置框架和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其中所述带电部位容置框架部分地抵接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的内周壁以支撑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所述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限定出能供所述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散热的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开放式容置空间。
[0009]鉴于此,所述的半箱式电容器组有助于实现多个电容器组件的灵活配置,并且将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和非带电部位有效地隔离开,在对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进行有效地防护的同时也实现了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有效散热。
[0010]具体地,所述半箱式电容器组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内的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限流电抗器,所述限流电抗器位于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电容器组件的上游且与所述电容器组件以串联方式电连接。半箱式电容器组中布设的限流电抗器消除了星型布置的供电系统中电流电压的波形产生畸变,并且在随后并联所述电容器组件时,避免电容器装置的接入对电网谐波的过度放大和谐振发生且降低了浪涌和峰值电流,提高低频传导抗干扰性,有效地保护了下游驱动机构的电力电子元件,提高功率因子并进一步地防止主电源的电压尖脉冲引起的跳闸。
[0011]具体地,为了实现与半箱式电容器组内的星型连接的电容器组件的配供电,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在其顶部集成有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进线电缆附件。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进线电缆附件位于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限流电抗器的上游并与其以串联方式电连接,以经由所述限流电抗器向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输入电力。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还配设有用于安放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互感器支座,所述电流互感器与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电流互感器被构造成监控流经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的电流以在预设的故障状态下(如触电或漏电等)断开供电。由此,提高了半箱式电容器组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器组件框架在其纵长方向对称布置,以容置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箱式电容器组,其中集成有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电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电部位防护罩(10),其能套设在至少两组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的外部以封闭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从而隔离所述电容器组件的带电部位和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电容器组件框架,其包括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1)和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2),其中,
‑ꢀ
所述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1)部分地抵接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10)的内周壁以支撑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10);
‑ꢀ
所述非带电部位容置框架(12)限定出能供所述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散热的所述电容器组件的非带电部位的开放式容置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箱式电容器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10)内的且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限流电抗器(30),所述限流电抗器(30)位于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的上游且与所述电容器组件以串联方式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箱式电容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部位防护罩(10)在其顶部集成有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进线电缆附件(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箱式电容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电缆附件(20)位于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限流电抗器(30)的上游并与其以串联方式电连接,以经由所述限流电抗器(30)向分别用于A相、B相和C相的所述电容器组件输入电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箱式电容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会民,周晨,张琴,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库柏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